-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篇 化学治疗药物 第四章 抗真菌药 * 抗真菌药分类 1、唑类抗真菌药: (1)咪唑类:硝酸咪康唑、酮康唑 (2)三氮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2、其他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抗真菌抗生素)、制霉菌素(抗真菌抗生素)、特比萘芬(烯丙胺类)、氟胞嘧啶 药物化学04 *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一、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结构特点: 咪唑类抗真菌药可看作乙醇取代物,羟基醚化,C-1与芳核相连,C-2与咪唑基连接,有旋光性,临床多用消旋体。三氮唑类是以三氮唑替代咪唑。 作用机制: 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抑制甾醇14α-脱甲基酶,导致14-甲基化甾醇的积累,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最终致真菌细胞死亡。可与人体内其他P450酶系的血红蛋白辅基Fe原子配位结合,有一定肝和肾毒性。 药物化学04 *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二、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1、至少含一个唑环,三氮唑优于咪唑。 2、取代基均与唑环1位氮原子相连。 3、苯环4位大基团或电负性基团及2位电负性基团取代,对抗真菌活性有利。 4、R1、R2形成取代二氧戊环结构(环状缩酮),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抗真菌活性强,但肝毒性大,为外用首选;R1为醇羟基,如氟康唑,体外无活性,体内活性强,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首选。 5、抗真菌活性与立体构型有关。 药物化学04 *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代表药物 硝酸咪康唑 口服吸收差,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亦差。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为无活性的代谢物。临床静脉注射或外用,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药物化学04 *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酮康唑 第一个可口服的咪唑类抗真菌药。可用于浅表和深部真菌感染,可口服可外用,未见耐药菌株,对免疫功能低下者,还预防真菌性疾病。 口服生物利用度与pH有关,胃酸内溶解易吸收,胃酸酸度降低,吸收减少。抗酸类药物、组胺H2受体拮抗剂类抗溃疡药物、抗胆碱药物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会影响其口服吸收。对血-脑脊液屏障穿透性差。 临床也用于前列腺癌的缓解治疗。 副作用较大,表现为肝脏毒性和对激素合成的抑制,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药物化学04 *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 以三氮唑替换咪唑环后得到的抗真菌药,结构中含两个弱碱性三氮唑环和一个亲脂性的二氟苯基。 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抗酸药、组胺H2受体拮抗剂类抗溃疡药物的影响。体内分布广泛,可渗入脑脊液中。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首选。 药物化学04 *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伊曲康唑 高效、广谱、口服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结构与酮康唑相似,三唑环替代咪唑环,体外抗真菌作用比酮康唑强5~100倍。 口服生物利用度与pH有关,抗酸类药物、组胺H2受体拮抗剂类抗溃疡药物等会减少其在胃肠道的吸收。脂溶性较强,但与蛋白结合率高,很少透过血脑屏障。体内代谢产生羟基伊曲康唑,活性更强,但半衰期短。 临床主要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药物化学04 *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伏立康唑 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临床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治疗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等。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患者进行性的、可能威胁生命的感染。 口服生物利用度很高,在有临床指征时静脉滴注和口服两种给药途径可以互换。对肝脏有毒性,肝功能损伤者慎用。 药物化学04 * 第二节 其他抗真菌药物 特比萘芬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高亲脂性。 抑制真菌细胞麦角甾醇合成过程中的鲨烯环氧化酶,使鲨烯在细胞中蓄积而起杀菌作用,具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 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杀菌作用,适用于浅表真菌引起的皮肤、指甲感染。 药物化学04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