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心雕龙通变之文例考察
동북아문화연구 제21집 (2009) pp. 331~348
≪文心雕龍≫“通變”之文例考察
- 兼論劉勰“通變”論體系 -
1) * **
劉曉紅 ․金元中
【목 차 】
Ⅰ.序言 Ⅳ.“通”次概念系列
Ⅱ.“通變”概念的定義 一. 靜態層面上的“通”:大體與變體的通同
Ⅲ.“變”次概念系列 二. 動態層面上的“通”:從變體到大體能動理
一. 靜態層面上的“變”:變體和大體 解,表現為會通和乖謬
二. 動態層面上的“變”:“適變”和“訛濫”,都 Ⅴ.“通”“變”系列次概念之間的關係
表現為“因”“革” Ⅵ. 結語
I.序言
古代文論上的“通變”概念是由劉勰的≪文心雕龍≫(簡稱≪文≫,下同)在通變篇中提出並系
統闡述的,通變思想也貫穿≪文≫全文.清人紀昀就曾對其進行過評論,認為劉勰有感于南北朝文
1) 2)
風而宣導復古,所以提出“通變”概念 . 黃侃≪劄記≫也說:“通變之道,惟在師古.” 范文瀾同意
紀氏和 3)
黃氏的觀點 .此後,劉勰“通變論”引起眾多學者的思考與爭論,這些爭論,概括起來主要表
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ⅰ) 認為“通變論”是繼承與創新.比如,馬茂元(1961),郭紹虞(1962),王少良(2005).
ⅱ) “通變論”是“復古說”的論證與反論證.比如劉紹瑾(2004)、童慶柄(2006)肯定了劉勰“通變”就
是復古,而孫蓉蓉(2008)提出懷疑.
ⅲ) 認為“通變論”側重於“變”與“革新.比如劉永濟在他的≪文心雕龍校釋≫中提出“常變”的說
* 건양대중국언어문화학과 객원교수
** 건양대중국언어문화학과 교수
1) “齊、梁間風氣綺靡,轉相神聖,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彥和以通變立論.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則小智師
心,轉成纖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蓋當代之新聲,既無非濫調,則古人之舊式,轉屬新聲.復古而名以
通變,蓋以此爾.”
2) “此篇大旨,示人勿為循俗之文,宜反之于古.其要語曰:‘矯訛翻淺,還經宗誥,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檃
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此則彥和之言通變,猶補偏救弊雲爾.”
3) “通變之道,惟在師古.所謂通變者,變世俗之文,非變古昔之法.”
332 동북아문화연구 제21집 (2009)
法:“蓋此篇本旨,在明窮變通久之理,所謂變者,非一切舍舊,亦非一切從古之謂也,其中必有
可變與不可變者焉變其可變者,其後不可變者得通……通變之作,蓋欲通此窮途,變其末俗耳.
然欲變末俗之弊,則當上法不弊之文,欲通文運之窮,則當明辨常變之理.”
ⅳ) 認為“通變論”是“會通適變”.
近年來,對劉勰“通變論”的研究,其視野越來越廣闊,有很多觀點值得注意,比如不少學者關注
4)
劉勰文論“通變”與早于他的易學“通變” 和史學“通變”的關係(吳予敏,1986 ;張新科,1997),這
多少觸及了劉勰“通變”學說的哲學層面(詳見下文各部分) ;有人嘗試將“通變”學說用於美術(水天
中,2007),有人甚至將其運用到經濟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上.但至今未能對劉勰“通變”學說體系有
全面的認識,沒有將其通變學說體系構擬出來.
只要討論或者應用“通變”,就繞不過劉勰和≪文≫.而關於劉勰的“通變論”,則還有很多地方值得
研究,這甚至包括“通變”的概念本身.比如既然“通變”是“會通適變”,那麼到底什麼是“會通適變”?
為什麼人們在“通變”的概念上還喋喋不休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