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贯上通中庸性命论-云南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下贯上通中庸性命论-云南大学学报

哲 学                                    下贯上通:《中庸》性命论 任蜜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摘 要:对于 《中庸》的成书与作者,一些学者认为其包含两个部分,来自不同的作者。从思想 内容和文章结构来看,《中庸》都是一部思想体系完整的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中庸》首先论述 “性”之根源出自 “天”。“天命”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的 “性”表现为 “中”。这种作为天下大本 的 “中”发而中节的状态称作 “和”。这种 “中和”运用到具体事情上就表现为 “中庸”。在 《中 庸》看来,这种作为 “性”之根源的 “天”的具体内容即是 “诚”。“诚”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就 是 “性”。而只有人类能通过 “尽性”的方式达至 “诚”。可以看出,《中庸》既有天道下贯的过程, 又有人道上通的过程,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工夫论,其思想体系相当完备,不容割裂为二。从文章 结构来看,所谓的 《中庸》上下部分并非截然不同,二者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中庸》;命;性;中;诚 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7)03-0040-09 到了北宋,这一说法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一、引 言 最先提出怀疑的是欧阳修。欧阳修从 《中庸》 与 《论语》等思想内容比较,认为 《中庸》非 研究 《中庸》,首先不得不对其作者做一 子思所作。他说:“夫孔子必学而后至,尧之思 探讨。因为这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对于 虑或失,舜、禹必资于人,汤、孔不能无过, 《中庸》作者最早记载的是 《史记》,《孔子世 此皆勉人力行不怠,有益之言也。若 《中庸》 家》说:“尝困于宋,子思作 《中庸》。”司马 之诚明不可及,则怠人而中止,无用之空言也。 迁的这一说法,在北宋以前,是没有人怀疑的。 [1](P676) 故予疑其传之谬也。” 欧阳修从 《中庸》 东汉郑玄说:“名曰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 与孔子思想相比,认为其乃 “传之谬”,可以 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 说并无充分的根据。因此,他的说法并没有被 被称为三国魏王肃伪作的 《孔丛子》亦说: 普遍接受。后来,二程、朱熹等人都肯定 《中 “子思曰:‘文王困于用里,作 《周易》;祖 庸》乃子思所作,并把其当成 “道统”传承的 君困于陈、蔡,作 《春秋》;吾困于宋,可无 重要一环。二程说:“《中庸》之书,决是传圣 作乎?’于是撰 《中庸》。”不难看出,王肃此 人之学不杂,子思恐传渐失,故著此一卷书。” 文,显是根据史迁之说而成。南朝梁沈约也认 (《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在 《中庸章句序》 为 《中庸》是 《子思子》中的一篇。唐李翱在 中更为详细地论述了这一点:“《中庸》何为而 《复性书》中说:“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