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微生物镜检解析(附图).pdf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活性污泥微生物镜检解析 (附图) 一、微生物镜检概述 在活性污泥中占大多数的细菌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时有诸多不便,而其中的原后生动物多以单 体存在,且以游离细菌作为捕食对象,在活性污泥控制参数及环境变化时,其种类、数量、丰度 等变化可用以指示活性污泥性状。 1、镜检注意事项 1)取样 于曝气池末端采样。因为在活性污泥中原后生动物种群在曝气池首端常见的为非活性污泥类 原生动物占优势,中段是中间性活性污泥原生动物占优势,而末端的最终原生动物以何种类占优 势决定了活性污泥生物相所处功能性状。 2)采样样品应为泥水充分混合液;生物相观察用样品不可与其他样品混合。 3)取样器要洗涤干净;样品绝不可放入冷藏、冷冻箱内,需进行保存,应该常温下操作并尽 早观察。 2、原后生动物分类 1)原生动物 通常为单细胞,没有细胞壁,但有分化的细胞器。通常于水体中常见的有鞭毛纲、肉足纲、 纤毛纲 (原吸管纲并入)三大类。 鞭毛纲:具有一根或多根鞭毛,一般统称为鞭毛虫。包括滴虫、侧跳虫、波豆虫、眼虫、内 管虫等。 肉足纲:其机体仅有细胞质形成的一层薄膜,体型较小,大多无固定形态。包括变形虫、太 阳虫等。 纤毛纲:身体表面具有纤毛,并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摄食的细胞器。分为游泳型和固着型。包 括喇叭虫、斜管虫、豆形虫、肾形虫、草履虫、漫游虫、楯纤虫、裂口虫、扭头虫;钟虫、独缩 虫、聚缩虫、累枝虫、盖纤虫等。 2)后生动物 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其中微型后生动物需要借助显微镜予以观察。这类包括轮虫、 线虫、寡毛类动物、浮游甲壳动物。 3、生物相变迁 活性污泥形成过程中生物相变化情况 二、常见原后生动物一览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根据对活性污泥是否有利将原生动物分为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中间 性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和活性污泥类。 1、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2、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3、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4、后生动物 三、生物相与运行 1、活性污泥结构 活性污泥絮体的大小、形状、紧密程度、构成絮体的菌胶团细菌与丝状菌的比例及其生长情 况能很好地反映污水处理状况。但需注意的是,在探讨絮体粒径时,状态不同、数值有差别;实 际絮体粒径受曝气和搅拌等产生的剪切力影响很大。 新生态污泥菌胶团 观察到上图所示菌胶团,表示有机物大量存在,细菌处于显著增殖状态 良好的絮体 良好的絮体,有压密性,呈深褐色在絮体与絮体之间观察不到针尖状小絮体 解体的絮体 新生态污泥菌胶团各类细菌形状清晰,而解体后压密性恶化的絮体,细菌类形状已破裂 2、通过生物相判断运行 1)活性污泥的污泥絮粒大、边缘清淅、结构紧密、呈封闭状,具有良好的吸附和沉降性能; 絮粒以菌胶团细菌为骨架,穿插生长一些丝状菌,但丝状菌数量远少于菌胶团细菌,未见游离细 菌。微型动物以固着类纤毛虫为主,如钟虫、盖纤虫、累枝虫等;还可见到楯纤虫在絮粒上爬动, 偶尔还可看到少量的游泳型纤毛虫等,轮虫生长活跃。这是运行正常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活性污泥 生物相,表明污泥沉降及凝聚性能较好,它在二沉池能很快和彻底地进行泥水分离,处理出水效 果好。在形成这种生物相结构时,应加强运行管理,以继续保持这种运行条件 2)污泥出现絮体结构松散,絮粒变小,观察到大量的游泳型纤毛虫类 (豆形虫属、肾形虫属、 草履虫属、波豆虫属、滴虫属)等生物,肉足类生物 (变形虫类等)急剧增加的生物相,出现这 种生物相时,污泥沉降性差,影响泥水分离。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污泥负荷过低,菌胶团细菌体外 的多糖类基质会被细菌作为营养物用于维持生命需要,从而使絮体结构松散,絮粒变小。若同时 观察到大量的游离细菌的生物相时,则是由污泥负荷过高引起的,这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丰富, 促使游离细菌生长很好,絮凝的菌胶团细菌趋于解絮成单个游离菌,以增大同周围环境的比表面, 同样使污泥结构松散,絮粒变小。此外,由于污泥絮粒的解絮或变小容易被微型生物吞噬,使得 微型生物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对由于污泥负荷过低,应采取减少污泥回流量、投加营养物质、 缩短泥龄等方法提高污泥负荷运行;对由于污泥负荷过高,则应采取减少进水流量,减少排泥等 措施降低污泥负荷运行 3)

文档评论(0)

zyg_29301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