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体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嘱病人解小便,排空膀胱。 认识下列解剖标志,有助于描述病变部位: 肋弓下缘、胸骨剑突、腹上角、脐、 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耻骨联合、 腹中线、腹直肌外缘、肋脊角。 脾脏触诊 脾肿大的测量法及分度 ??? 1)脾肿大的测量方法? 通常用三条线来表示: ??? 甲乙线(I):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脾轻度肿大时只作第I测量。? ??? 甲丙线(II) :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最远点的距离(应大于“I”线), 丁戊线(III) :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如脾高度增大向右越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一”表示。 ??? 2)脾肿大的分度? 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中度肿大-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以上, 高度肿大(巨脾)-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正常人的脾脏不能触及。 内脏下垂、左胸腔积液、积气时膈肌下降 可触及脾脏。 轻度脾脏肿大见于: 慢性肝炎、伤寒、粟粒性结核、急性疟 疾、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SLE。 脾脏质地柔软。 中度脾脏肿大见于: 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 瘤及慢性溶血性黄疸等.脾脏质地一般较硬 高度脾肿大见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 骨髓纤维化症等。 医生以左手掌托住右腰部并向上推起, 右手掌平放在右上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于患者吸气时双手夹触肾脏,如触及光滑钝圆的脏器,可为肾下极、此时患者常有酸疼或恶心不适感。 右肾双手触诊示意图 肾肿大见于: 肾盂积水或积脓、肾肿瘤、多囊肾等。 正常肾脏: 一般不易触及。瘦长者、肾下垂、游走 肾或肾代偿性增大时,肾较易被触到。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肾疾病压痛点\肾背001.html 输尿管压痛点\肾压痛点001.html 胰腺触诊? 胰位于腹膜后,位置较深,且正常胰柔软,故不能触到。但应了解其位置横于上腹部相当于第1、2腰椎处(脐上5-10cm),胰头及胰颈约于中线偏右,而胰体尾在中线左侧。常见的胰腺病变有以下几种: ??? 胰腺炎? 在上腹中部或左上腹有横行带状压痛及肌紧张,并涉及左腰部者,提示急性胰腺炎;如同时有左腰部皮下淤血而发蓝,则提示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该部如触到质硬而无移动性的肿物时,如为横行索条状,应考虑为慢性胰腺炎。 胰腺疾病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并向左延及左腰部、左背部至第12胸椎,呈一条狭长的束带样疼痛带。疼痛常放射至左肩部 腹部包块: 多由肿大或异位的脏器、肿瘤、囊 肿、炎性肿块或肿大的淋巴结等所形成。 为了鉴别包块的性质:触诊时应注意  了解包块的: 位置、大小、形态、硬度、  压痛、搏动、移动度、与邻近的关系。 易被误认为异常的正常腹部可触到的器官 检查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以手掌面置于患者腹壁一侧,另一手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如腹腔有大量游离液体,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液波震颤,又称“波动感”(fluctuation)或“液波感”。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如腹壁脂肪过多)传至对侧,可让助手将一手掌的尺侧缘压在脐部正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导。此法检查腹水,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上腹部搏动: 正常搏动:多由腹主动脉传来,瘦者可见。 异常搏动:上腹明显搏动可见于:右室肥大,主动脉瘤,肝血管瘤。 鉴别的方法:用拇指腹贴于剑突下部,于吸气时指尖部感到搏动为右心室增大,如于呼气时指腹感到搏动明显,则为腹主动脉搏动。 检查时:态度和蔼,手掌温暖,动作 轻柔,由浅入深。 体 位: 患者仰卧位,头垫低枕,两手 平放于身体两侧,两腿曲起稍分开 使腹肌松弛,做平静腹式呼吸。医 生位于患者右侧,手前臂应与患者 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 腹部触诊体位 方 法:浅触诊、深触诊 顺 序: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由 下向上,先左后右,仔细触诊。 注 意:观察患者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 张者,通过交谈转移注意力, 减少腹肌   紧张。 腹部触诊顺序 检查顺序,作为常规,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触诊腹的各部。 步 骤: 先行浅触诊(下压约1CM左右),然 后行深触诊(下压约 2CM),对大量腹水 病人可采用浮沉触诊。 内 容: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