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际龟兹地区的文化转型问题》-毕业设计(论文).docVIP

《唐宋之际龟兹地区的文化转型问题》-毕业设计(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之际龟兹地区的文化转型问题 龟兹在西域成为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区,有其重要原因。 首先,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对龟兹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古文献的深入研究,表明在上古时代的某个时刻,一支操印欧语的部落迁入龟兹及其左近,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的语言属于原始印欧语(Proto—Indo—European)的Centum语组,学者们将其定名为吐火罗语(Tokharian)。由于在语言学分类学上“吐火罗语”与其近邻——印欧语的主要东方分支印度一伊朗语(Indo—Iranian)的距离较远,反而与分布于欧洲的拉丁一凯尔特语与日尔曼语有较近的关系,故它在印欧语分类学的研究中占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这使得库车成为古代印欧语在东方分布最远点的标志地名之一。 此外,龟兹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它是佛教东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站。龟兹人鸠摩罗什在佛经翻译与中国佛教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古代龟兹独具特色的乐舞,深受内地人的喜爱。 西汉时龟兹为西域36国中之大国,曾与匈奴建立了密切关系。唐代除咸亨年(公元670-674年)到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的约20年间外,这里自7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一直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贞元(公元785—804年)初,其地人吐蕃。此后为回鹘所居。入宋以后,我们看到龟兹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不再使用吐火罗语而改操突厥语,放弃佛教改宗伊斯兰教,即语言上的突厥化与宗教上的伊斯兰化。本文拟先讨论龟兹地区的突厥化进程,继而研究高慧超所见之龟兹汉僧佛寺,然后再考察这一地区的伊斯兰化的早期过程。 一、吐火罗语的消失问题——突厥化浪潮 北朝时代,中原人对塔里木河的上源有了相当科学的了解。《周书》描述塔里木河之南源和田河时称:(于阗)“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利水,与树枝俱北流,会同于计戍。”1《通典》有大致相似的记载:“首拔河,亦名树拔河,或云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戍水,一名计首水,即葱岭南河,同入盐泽。”2 比照今和田河上源,可知所谓于阗城东之“树枝水”或“首拔河”,即今之玉龙喀什河(Urung Qash)3。惟其名称“树枝水”(或“首拔河”),来源不详。城西之达利水,显系今之喀拉喀什河(Qara Qash)4。“达利”之音虽近于波斯语darya(意为“河”或“海”),但5-6世纪时,于阗地区非波斯语影响区,故“达利”不可能是darya的音译。查和田塞语(Khotan Saka)中“石”为dura5,它是否为“达利”之原字,有待于研究。 “计戍”之原字,或为和田塞语garsva“石”6,或为突厥语qash“玉”的音译。若为后者,则说明早在5-6世纪时突厥语的影响已经扩及此。据上引《周书》的记载,计戍似为白玉河与墨玉河汇流处的地名,或汇流后的和田河河名,恰同于阗自古出美玉的事实相应。而据上引《通典》的记载,白玉河和墨玉河从于阗向北流350公里后,方汇人“计戍水”,则此“计戍水”相当于塔里木河今阿克苏以下河段。如“计戍”的名称源自突厥语qash之说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北朝时此地名所用之地理范围已与龟兹不远。 我们还注意到,至少自汉代起,天山东段在汉文史料中常被称为“白山”。《后汉书》记:汉军“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人车师”7。《后汉书·耿秉传》亦记,此年冬汉军1.4万“复出白山击车师”8。《太平御览》卷50《地部》所引《西河旧事》的文字,曾解释了“白山”这个名称的来源:“天山高,冬夏长雪,故曰白山……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9可见“白山”得名于天山之巅的长年积雪。“白山”之称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隋书·铁勒传》中对“白山”有如下记载:“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10 龟兹附近的“白山”又称“阿羯山”。据《通典》记载:“龟兹,一日丘兹,又曰屈茨。汉时通焉。王理延城,今名伊逻卢城。都白山之南二百里。隋《西域图记》云:‘白山,一名阿羯山。”11学者们已经注意到,“阿羯山”或“阿羯田山”的名称,很可能是突厥语Aq—Tagh“白色的山”的音译12,而“白山”这个称呼似为此突厥语名称Aq—Tagh的意译。如此说成立,则龟兹以北天山一带很早就有操突厥语的部落在活动。 在突厥出现于史册之前,早期操突厥语的民族在天山草原的活动尚有其他证据。《旧唐书·地理志·北庭都护府》下记“金满”县:“后汉车师后王庭,胡故庭,有五城,俗号五城之地。”此即“北庭”的突厥语名称Beshbaliq(别失八里)之来历,粟特语称为 Pen—jkat,其意亦为“五城”。 唐初玄奘西行求法,曾从伊吾即今哈密西行,进入高昌界边城白力城13。“白力”这个名称使人联想起突厥语baliq,意为“城”。另一条与之相关的史料是《呜沙石室佚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