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人性从常民文化谈起-正修科技大学
論人性~從常民文化談起
正修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金清海
前言
傳統華人世界論人性,皆離不開儒家性善性惡二元論。孟子從心性及道德的
層次論性善,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在於有仁、義、禮、智及不忍人之心的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此乃孟子內心自覺之心性之學的論述。而荀子的性惡論則從生理的慾望來論述,其云:「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荀子認為人皆有口、腹、耳、鼻之慾,為滿足此慾,就會越禮犯分,因此必須以「禮」繩之。上古社會,比較純樸,尚可以禮繩之,其後戰國末年,戰爭頻仍,併吞劇烈,動盪不安,非嚴刑峻罰,無以遏之,故其弟子及後學,李斯、韓非之輩,則法家蠭起。孟、荀所持之論述基點不同,理論自異。本文從常民文化的角度來觀察人性,可窺出最真實的人性面目。最後提出普世價值仍需重建及務實的人性品格教育觀點供參。
從常民文化看人性
人類文化的發展,到了信史時代以後,分為菁英文化,即大傳統,與常民文
化,即小傳統。孟、荀論性,各自標舉不同之論。孟子從內心的自覺的心性論,認為人性本善,所衍繹出的仁義禮智善端,是菁英文化的核心價值。而荀子從生理慾望的基礎,衍論出人性之惡,已點出常民文化的人性。雖然菁英文化常扮演著指導與引領常民文化發展。然而常民文化卻是多數的一群,因此從常民文化中,可觀察出最真實的人性。
常民文化中,人性的呈現,是多樣性的,是複雜的。不能以一致性的用語是善或是惡來統一論述。從孔子立下教化人世的核心價值,至今已超過二千五百年,華人的世界在這二千五百年間,經歷了儒、釋、道融合而產生的處世價值─
其精華思想,引導著常民文化的發展。三教合一,融入了華人的生活習俗。佛教原義,要人離苦,去除生、老、病、死的苦惱,受儒道影響,要人去貪、瞋、癡等慾望。道家要人清心寡欲。儒家要人知禮守分。皆是勸人為善,遵守道德之要義。從古自今,儒家的教化,在文學上,講求文以載道,在戲劇上,要求「正是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妻賢與子孝。」(高明?《琵琶記》)在民俗宗教方面,目連戲強調重孝道,寺廟的壁畫也是教忠教孝,講求仁義禮智信。雖然華人世界接受了二千餘年儒釋道精華思想的指引,但顯現出的人性,仍是受著慾望的役使。即使菁英文化有人取得了權力,就表現出權力的傲慢,古今中外皆然,比比皆是,更遑論常民文化。
茲將從常民文化所觀察到的人性,非形上學所討論的性,而是從行為科學上所窺知的人性。所呈現的行為有自私的、有恥感的、有自由渴望的、熱情的、有愛美的、有俠義的、有盜亦有道者、有忌妒的、有貪婪的、有熱情的、有冷漠的、的、有好賭的、有背叛的、有算計的、有暴力的、有漢賊不兩立的、有趨樂避苦的。有趨炎附勢的、有攀龍附鳳的、有逢迎巴結、諂媚無恥的、有近視短利的、有吃燒喊冷的、有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各種浮世畫的行為。
人性與獸性有何區別,有人獸共性者,有量差分性而質別者。前者如演化、母愛、自私、繁衍、暴力…等。後者如求變、恥感、自由意志…等。至於由共性與環境開展的人性,如創造、計算、邏輯、名利、同理心、詐騙、背叛…等。歸納而言之,人類的行為是求生存的本能及學習受教育所得知識運用所產生的總合行為。求生存本能所產生的行為是利己自私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學習受教育的部份,原義係為人類文化傳遞而發展的,是合作的,是互助的。但仍擺脫不了人類個別慾望的役使,所以會有好的行為(利公)與不良的行為(損公)出現。
論人性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從人性之七情六慾發展而論述。
其云:「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慾,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二千多年前,荀子即從人性的自私、利己、貪慾看出,表現出不良的行為。
茲依荀子上述人性發展的論述,從人性弱點及道德規範兩方面略述於次
(一)人性的弱點:人性是自私利己、貪婪的行為。
與孟子同時的墨子,其理想世界與今之共產主義雷同,其共同理想,皆趨近於烏托邦,越理想越不可行。因為他們都沒有了解到人性的弱點,人性是自私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墨家的兼愛,主張「你的父親就是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這可行嗎?你的父親如果是巴菲特,是比爾蓋茲,你同意他們成為我的父親嗎?這是不可能的。又共產主義,其理想可敬可佩,可行性則為零。因為沒有私人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