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原核版微生物
沉降系数 用离心法时,大分子沉降速度的量度,等于每单位离心场的速度。或s=v/ω2r。s是沉降系数,ω是离心转子的角速度(弧度/秒),r是到旋转中心的距离,v是沉降速度。沉降系数以每单位重力的沉降时间表示,并且通常为1~200× 10-13秒范围,10-13这个因子叫做沉降单位S,即1S= 10-13秒,如血红蛋白的沉降系数约为4× 10-13秒或4S。大多数蛋白质和核酸的沉降系数在4S和40S之间,核糖体及其亚基在30S和80S之间,多核糖体在100S以上。 球菌 丝状菌 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二、原生质体 (1)细胞膜 (2)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核质体 三、特殊结构 (2)芽孢 (3)鞭毛 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的附属物。 细菌的繁殖 2、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和速度 繁殖方式: 以二分裂法行无性繁殖 细菌个体的繁殖速度: 多数20-30分钟分裂1代 少数细菌繁殖较慢,如结核杆菌18-20小时才分裂1代 生长曲线: 如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三、 细菌的培养特征 固体培养特征 半固体培养特征 明胶培养特征 液体培养特征 倒平板 上:皿架法;下:手持法 菌落 由一个(或少数几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繁殖而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体。 菌落特征的观察角度 ①表面特征:光滑/粗糙、干燥/湿润等; ②边缘特征:圆形/锯齿状/花瓣状,边缘整齐等 ③纵剖面的特征:平坦/扁平/隆起/凸起/草帽状等 细菌菌落共同的特征:湿润、粘稠、与基质结合松散,易被剥离,质地均匀,各部位颜色一致。但不同的细菌菌落也具有自己特有的特征。 菌苔 在斜面培养基上接种后培养而形成的子细胞群体。 不同的细菌的菌苔特征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呈树状、有的呈假根状、有的呈丝状等,菌苔是细菌分裂鉴定的依据。 (二)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半固体培养特征:用穿刺接种法将细菌接种在含0.3~0.5%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细菌可长出各种形态,具此可判断细菌的呼吸型和是否运动。 呼吸类型判断:培养基表面及穿刺线的上部生长为好氧菌;沿穿刺线自上而下生长者为兼性厌氧菌;若只在穿刺线的下部生长者为厌氧菌。 (三)细菌在明胶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明胶培养基中穿刺接种,经培养,观察明胶水解液化状况。凡能产生溶解区的,表明该菌能形成明胶水解酶(蛋白酶)。溶解区的形状也因菌种不同而异。能否液化明胶及液化区形状是细菌分类依据之一。 (四)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个体与培养基接触,可以自由扩散生长。 液体培养特征包括:表面生长情况,混浊情况,絮凝或沉淀情况,有无气泡,培养液颜色等。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是分类依据之一。 四、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细菌表面电荷和等电点 细菌体含有50%以上的蛋白质。 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在某一定pH溶液中,氨基酸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时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细菌的等电点在pH为2-5。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为pH为2-3,革兰氏阴性菌的等电点为pH为4-5。 细菌细胞壁的磷壁酸含有大量酸性较强的磷酸基,更加导致细菌表面带负电。 (二)细菌的染色原理及染色方法 1、细菌的染色原理 细菌菌体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由于菌体与其背景反差小,不易看清菌体的形态和结构。用染色液染菌体,以增加菌体与背景的反差,在显微镜下则可清楚看见菌体的形态。 2.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有两大类: 简单染色法是用一种染料染菌体,目的是为了增加菌体与背景的反差,便于观察。 复合染色法是用两种染料染色。 区别不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或抗酸性染色反应, 将菌体和某一结构染成不同颜色,以便观察。 3.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procedure) 1884年丹麦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创造了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以便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 (1)涂布、固定: (2)初染: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 min,水洗去掉浮色。 (3)媒染: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 (4)脱色: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 G+不被褪色而呈紫色, G-被褪色而呈无色。 (5)复染:用蕃红染液复染1 min, G+仍呈紫色, G-则呈现红色。 染色结果: (1)经复染后仍呈紫色,称阳性反应(G+), (2)经复染后呈红色,称阴性反应(G-), 革兰氏染色主要步骤 4.革兰氏染色机制 (2)与细胞壁有关: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薄、脂类物质高,易被乙醇溶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