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09章脂类代开谢化学系.ppt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9章脂类代开谢化学系

第九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第一节   概 述        Introduction 一、脂类的一般概念 1.脂类(lipids)亦称脂质 2.分类 简单脂质-甘油三酯(脂肪)、甘油二酯  甘油单酯和蜡等 复合脂质-磷脂、鞘脂、糖脂 异戊二烯类脂质-萜类、类固醇及其衍生物 3.脂类的功能: (1)储存能量、防止热量散失:脂肪 (2)供能:脂肪 39kj/g (3)生物膜的组分:磷脂、鞘脂、胆固醇等 (4)其他: 胆固醇:转变为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胆汁酸盐等。 磷脂酰肌醇:第二信使。 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是指动物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需从食物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18:2?9,12)、亚麻酸(18:3?9,12,15)和花生四烯酸(20:4?5,8,11,14)等。 A grizzly bear prepares its hibernation nest, near the McNeil River in Canada. 二、脂类的消化吸收: 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二、甘油的代谢 在肝脏进行 磷酸二羟丙酮可异生为糖或进行有氧氧化。 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酸的转运 1.组织间的转运 2.进入线粒体的转运 (1)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线粒体外 进行. (2)转运机制 需肉碱(carnitine, L-β-羟-γ三甲氨基丁酸)的转运: 由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关键酶)、Ⅱ和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催化。 (二)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 1.β-氧化的发现: 1904年,Franz Knoop提出脂肪酸的β-氧化学说。 2. β-氧化的过程 3.能量生成: 以软脂酸(16C)为例: 7次β-氧化,产生 (1)7 FADH2→7×1.5 = 10.5 ATP (2)7 (NADH+H+) →7×2.5= 17.5 ATP (3) 8 CH3CO~SCoA→8 ×10 = 80 ATP 总计 108 ATP. 净生成: 108-2= 106 ATP 四、酮体的代谢 酮体(ketone bodies)的概念    酮体是指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的统称,为脂肪酸在肝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物。 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1)为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2)为肌肉、脑组织的重要能源,长期饥饿时尤其如此。 第三节  脂肪的合成代谢 一、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一)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部位: 肝(主要)、肾、脑、肺、乳腺和 脂肪组织的胞液。 *原料: 乙酰CoA(主要来自糖代谢)、 CO2 、 ATP、NADPH+H+和Mn2+。 1.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 由乙酰CoA羧化酶(关键酶)催化,辅酶为生物素。 (3)脂肪酸的延长: 部位: 内质网膜的胞质一侧。 原料: 丙二酸单酰CoA。 过程: 与软脂酸合成途径相同,但酰基载体为辅酶A。 二、甘油三酯的合成 部位: 肝(最强)、脂肪组织和小肠。 原料: 1.glucose→脂肪酸、甘油。 2.食物脂肪→脂肪酸。 基本过程: 第四节    磷脂和鞘脂的代谢 分类 (1)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2)磷脂酰乙醇胺: (3)磷脂酰丝氨酸: (4)磷脂酰肌醇: 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 1. 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见于原核生物 (1)CDP-甘油二酯的合成: (2)磷脂酰Ser的合成: (3)磷脂酰肌醇的合成: 甘油二酯的生成: 3.甘油磷脂间的 相互转变:   三、鞘脂的代谢 结构:    鞘脂(sphingolipid)是指含鞘氨醇(sphingosine)或二氢鞘氨醇的脂类。  鞘磷脂-含磷酸胆碱 鞘脂  鞘糖脂-含糖基。 1.鞘氨醇与二氢鞘氨醇的结构: 2.泰萨氏幼年黑朦白痴症(Tay-Sachs disease ): (1) A 1-year-old infant with Tay-Sachs disease. (2)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 portion of an affected brain cell,

文档评论(0)

180****95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