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画像中墨学元素.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汉画像中的墨学元素 朱绍鸿 任水霞 【内容摘要】通过汉画像石中大量反映墨子思想的画像,可以说明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尽管墨子思想确实遭到了秦汉以后当权者的摧残和打压,尤其是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对 其一再抨击和排挤,但是墨子思想中的一些科学的、客观的、进步的元素仍然随着历史的选 择被传承和继承下来,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关键词】汉代;画像;墨学 【作者简介】朱绍鸿,男,1969 年生,山东省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副馆长;任水霞,女,1973 年生,山东省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墨子纪念馆馆长。 [1] 我们知道,墨学由秦秋战国时的“世之显学,儒墨也。” ,曾逐渐变成“秦汉时期沦 [2] 为游侠,后世愈来愈衰微。” ,甚至王裕安、孙卓彩先生也断言:“作为与儒学并显的墨学, [3] 衰微于秦,中绝于西汉‘独尊儒术’之后,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笔者认为,通过汉画 像石中大量反映墨子思想的画像,墨子思想绝非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尽管墨子思想确实遭到 了秦汉以后当权者的摧残和打压,尤其是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对其一再抨击和排挤,但 是墨子思想中的一些科学的、客观的、进步的元素仍然随着历史的选择被传承和继承下来, 为说明这一观点,且以滕州汉画像石馆收藏的一些画像为例,陈述如下,与方家探讨: 一、反映墨子科技成就的汉画像 图一 《泗水升鼎图》,山东滕州官桥出土。 如图,为鲁南苏北地区大量发现的《泗水升鼎图》,我们看到的滑轮是墨学科技典型的 应用。《墨子》中多处关于滑轮和轮轴应用的记载,表明滑轮和轮轴是墨家经常制造和使用 [4] 的机械装置。 “矢长十尺,以绳系于矢端,如弋射,以辘轳卷收。” 说的是将十尺长的箭 收回,需用辘轳卷收。而辘轳用于把重物从低处提升至高处,“挈,有力也。引,无力也。 不必所挈之止于斜也。绳制挈之也。若以锥刺之。挈,长重者下,短轻者上。上者愈得,下 者愈亡。绳直,权重相若,则止矣。收,上者愈丧,下者愈得。上者权重尽;则遂挈。”[5] 说明了要想把重物从低处送到高处,不一定非要把重物放到斜面上推上去,也可以用绳子跨 过滑轮提升它,这种办法之便利和用锥刺物相似。 477 图二 《水榭垂钓图》山东滕州滨湖镇西古村出土 在《水榭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凌驾于水波之上三至四层的楼阁建筑,这种大型建筑 从岸边一直延伸至水面中央并且越来愈高,主人竟能安坐于楼阁之内可谓奇险而又壮观。从 建筑学的角度去分析,人们不难发现汉代这种大胆而想象力丰富的建筑构想依靠了一个很深 的力学原理,即《墨子.经下》中说的“负而不挠,说在胜。”意思是说,物体负重后能够保 持平衡而不发生偏斜,原因就在于支点选的恰当。再看水榭一边的斜梯,众人由高大的梯子 直登水榭高层,梯子倾斜度达 60 度,这更增加了水榭建筑的奇美与惊险。“倚者不可正,说 在梯。”[6] “倚”指倾斜,斜面,“正”指垂直,“倚者不可正”是说,梯必须保持倾斜,不 能处于垂直状态。否则它将失去功用。由此看整个水榭建筑,一个支点和斜梯恰恰包涵了《墨 子》中关于杠杆的原理,“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 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 [7] 标得权也。” ,意思是说杠杆负重后能够保持平衡而不发生偏斜,除了支点要选恰当,重 臂和力臂按反比例承担各自的重量。 在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陈列的早期汉画像石中,不难发现大量的对称的常青树,以及双鱼 双鸟;在刻有双鱼盘和耳杯的祭祀台面上,呈立体刻画的穿璧纹图已经包涵了几何学原理; 阴线刻的《子见老子》中,那均匀细密的图案和平行的纹饰线条,即使今天的工笔画家也叹 为观止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