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章、深度访谈.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深度访谈.PDF

第五章、深度訪談 透過本研究的量化問卷調查部分 ,我們能夠瞭解到台灣報業新聞記者對各項 「爭議性新聞編採手法」的認知 、態度 ,以及相關預測記者對於各項爭議性新聞 編採手法的態度的預測變項 。但一如過往諸多文獻所缺漏者 ,就是這部分的資料 無法瞭解新聞記者在怎樣的情境下會願意採用「爭議性新聞編採手法」。為了彌 補量化問卷資料在這個部分的遺漏 ,本研究另外以深度訪談的方式 ,詢問記者在 怎樣的預設情境下 ,會願意採用 「化身採訪」、「花錢買消息」、「秘密錄音」、「不 擇手段打擾消息來源」,以及「未經同意使用政府、企業的機密資料,或擅用私 人文件」等五項爭議性新聞編採手法 。為了回答這部份關於記者如何做出權衡考 量的 「情境」的問題 ,本研究總共訪問了 7 位正在新聞線上工作的報業記者 ,希 望藉此能建構出完整的情境樣貌。 一、化身採訪 在一般人的過往印象中 ,新聞記者大概只有在遇到類似 「水門案」這種揭露 弊案的事件 ,才需要使用 「化身採訪」的技巧 。但是從與記者實際訪談中 ,我們 得知化身採訪在實務工作中運用得相當普遍 ,這些作法可能是為了採訪方便 、避 免麻煩 ,或是交叉查證等等目的而使用 ,而除非是記者捏造新聞 ,否則報社對此 也鮮少有限制 ,反倒是在日益要求故事性的前提下 ,會對這種採訪手法帶有半鼓 勵的性質。 《聯合報》記者 B 就表示儘管他個人不喜歡這種採訪方式 ,但 「化身採訪」 在業界卻是相當普遍 ,一直以來也都有記者運用這種方式來獲得新聞 。例如遇到 自殺事件時,許多同業為了知道事件的原委始末,便會直接打電話給當事人家 屬 ,並以聲稱 「你好 ,這裡是刑事組 ,要請問你某某問題 」的方法獲得資訊 ,因 為也很少被發現,故而對於這種普遍的情況也沒有什麼約束力 。「這算是一種採 訪技巧 ,只是看你是否要做 。至於報社也沒有管制 ,因為它要的是故事 ,甚至還 帶有半鼓勵的性質 ,比如會告訴記者 『那裡有冒名採訪的案例,然後這是個不錯 的方式 ,你是不是有辦法突破?不要說你辦不到…』之類 ,只要不是捏造新聞就 不會有問題」。他過去就曾被要求採訪「婦產科診所買賣嬰兒」的題目,當時報 方就要求他安排一位不孕症的婦女 ,向他轄區內一個號稱中部地區的買賣嬰兒據 點接洽 ,再把整個過程套出來 。由於他本身不喜歡使用這種方式 ,只好以現實困 難為理由表示無法做到,再利用從衛生單位找資料等其他方法寫這條新聞,「但 報社要的是故事而不是這種資料 ,當時也是逼迫很久 ,不過那時候剛好某縣市有 買賣嬰兒這種新聞爆發 ,就剛好把之前累積的資料推出來 ,也算把這個案子帶過 去。」 儘管「化身採訪」在業界相當普遍,並且媒體本身也是直接或間接的鼓勵這 種作法,但是在受訪記者眼中,「化身採訪」卻也未必是他們會隨意採用的新聞 編採手法,新聞記者在採用之「化身採訪」之前,也都會因為不同的情境而有各 自不同的考量。《蘋果日報》記者 J 便提到,由於她的主跑路線以財經、房地產 為主,常有不同建案的比較報導,由於房地產的案子涉及金額龐大,建商們會特 別在意記者的報導中是否出現它們的負面資訊,因此在面對記者採訪時,常會刻 意隱藏部分資訊。這時候她就會選擇以民眾身份打電話到各建案負責處詢問,而 不會表明記者身份。 同樣主跑財經路線的《經濟日報》記者 O,也提到各銀行會主動對記者提供 資訊者,都是各銀行負責對外發言的公關科,而他們提供的訊息多半會經過修飾 裁減,所以可能比較不符合市場真實,或與一般消費者感受到的情況不同。為了 實地瞭解一般消費者所面臨的情境,以及確認銀行的專員們有無充分告知消費者 相關風險的資訊,她就曾在未暴露記者身份的情況下,到某銀行的分行直接詢問 理財專區的理財專員。畢竟一旦說出記者身份,分行可能就會請分行經理出來發 言,也喪失了她希望瞭解一般消費者所面對情境的目的。 另外由於記者接到民眾申訴,或是接獲民眾「報料」的情況越來越多,記者 為了查證資訊真偽,常常也會採用化身採訪。《蘋果日報》的記者 I 就表示曾請 別人化身蒐證過:「那是為了要求證民眾的爆料是否為真,所以得佯裝成一般民 眾依據一般情況進行,看看是否得出與爆料相同的結果! 」對她來說這是一個查 證過程,如果沒有經過這道手續,很難判別「爆料」的真偽,反而容易傷害當事 人。而《中國時報》的記者 F 也有類似看法,他舉消費者申訴銀行業務員賣

文档评论(0)

sunguo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