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六课长大众传媒的变迁
影响 ①具有信息量大、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②开阔人们视野,丰富生活内容,对社会影响大 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 (3)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4)引发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 (5)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 (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 1958年,北京电视台 十年建设期,缓慢发展 文革,停滞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普及 2、广播事业(教材P74历史纵横) 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 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 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点击文字了解小资料) (4)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5)电视节目内容、形式丰富多彩,质量提高,有较 强的吸引力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 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三、互联网的兴起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上网电脑29.9万台,www网站1 500个,上网人数62万人,到了1999年底,上网电脑即已达到350万台, www网站有15153个,上网人数890万个。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 稀饭:喜欢??果酱:过奖??BXCM:冰雪聪明??网上高手──叫大虾 网上低手──叫菜鸟 新兴语言——网络用语 LOL:Laugh Out Loud,大笑??KFC:要是和某人有仇,就KFC他吧??PK:player kill,也可解释为先批后K??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 获取信息 互联网的优势 * 一张张熟悉的明星的笑脸背后,其实也演示了中国影视的变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他们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眼、耳、口、鼻。” 互联网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思考: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 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国人办的报刊。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馆址位于英租界四马路石路。该报最早是由黄遵宪、汪康年等倡导出版的,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为主编,章炳麟(太炎)、王国维等先后任编辑并撰文,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西方报刊为主要内容。 《民报》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胡汉民、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撰文者均为当时的重要革命党人,如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