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欢迎进入兰州大学数字化学习中心.ppt
本时期的小说创作中还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以广阔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描写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命运的杰出作品;革命根据地人民及红军的斗争生活,在一些左翼青年作家的笔下也有所表现,虽然这种表现还不够深刻,但现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这样的题材,却是可喜的。 3、从表达技巧看,也有很大发展:“五四”时期从结构上看,作家的结构意识不强,结构方法也较单调;30年代对结构有了高度重视,如《子夜》采用了网状结构,即把事物发展顺序与人物之间关系纵横交叉来写。 4、从描写方法上看:“五四”开创的心理描写,抒情描等有了新的扩大,对于细节描写也更加重视。 5、从语言看:30年代的小说作家对于个人的语言风格都有了明确而自然的把握,如老舍的轻松幽默,茅盾的气魄宏伟、巴金的热烈抒情等。 革命浪漫谛克:是指以蒋光慈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家在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期内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特点为:凭借革命热情从事文学创作,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对革命斗争缺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苍白肤浅,艺术手法幼稚单调,往往采用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代表作家作品:蒋光慈《野祭》、华汉《地泉》等。 这种创作倾向到1931年丁玲发表中篇小说《水》开始发生转变。 7.艾芜(1904年-1992年) 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县人,1904年生于一个较贫困的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他从小就爱读小说,“五四”以后,又受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的积极影响,爱读那些现代小说和翻译作品,在他21岁那年,为反对家庭包办婚姻,他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有五六年的时间,他漂泊于云南边境的缅甸、新加坡一带,过着贫困的流浪生活,广泛地接触了下层人民,他曾在红十字会作过杂役,在马店里帮人家扫过马粪,还曾经给和尚们当过炊事员,干过小学教师,报刊校对,编辑等职务,后因同情缅甸农民暴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驱解回国,奇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说集《南行记》是艾芜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大多取材于作者漂泊南疆和缅甸的经历,把赶车人、盗马贼、流浪汉、失业者、小偷强盗等被黑暗社会剥夺了正当谋生手段,过着畸形生活的人们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中的代表作《山峡中》。 《山峡中》写了滇西山野峡谷中以魏大爷为首的一群“在刀尖上过日子”的盗贼的生活,也是一出被旧世界抛弃的破产流浪农民的生活悲剧,小说以第一人称落笔,通过“我”的眼睛,写了这群被迫铤而走险,杀人越货的流浪者,在荒峦的山峡神祠中的传奇生活,他们白天用各种手段行窃,“财喜”多了便在山间酒店里喝酒庆贺,晚上则悄悄地潜入废弃的神祠里过夜,我,一个流浪的读书人,在流浪途中和他们走到了一起, (二)文学创作的趋向和特点 1、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1)出现了一大批表现个人走向社会历程的作品。如茅盾的《蚀》、《虹》,叶圣陶的《倪焕之》。(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了多方面的题材和主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中国城乡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历史命运及心理、道德、情感变迁的题材和主题。 文学表现领域的开拓是全面的:(1)艾芜、周文等人把社会和文学遗忘了的“时代冲击圈外”的边地人民的命运、性格、心理,以及与人的命运之为一体的大自然带进现代文学领域。(2)沈从文笔下的内地家乡少数民族的富有原始魅力的生活情趣、心理状态与情感方式,也是首次为现代文学所关注。(3)作家的创作个性在这种丰富性里得到了充分发挥。不同作家的创作汇合起来,构成了30年代社会全貌的百科全书式的反映,组成了具有深广历史内容的时代史诗。 2、文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形式的变化,叙事作品代替了抒情作品,出现了大量成熟的中长篇小说和多幕戏剧。 3、在艺术表现上,左翼作家注意从时代、环境、社会关系的影响上去把握和描写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描写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心理刻画艺术得到了特别重视和发展。社会结构剖析与心理结构剖析的统一,成为这一时期心理刻画的重要特色。 5、讽刺艺术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社会政治讽刺与温厚的世态嘲讽两大派别,并出现了张天翼和老舍这样杰出的讽刺艺术家。 (三)“两个口号”的论争。 1936年文艺界发生的“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是围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展开的,是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一场论战;它对于推动左翼文学运动向新的阶段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 三、“左翼”文运时期几次重要的文艺思想论争 1、同“新月派”的论争: 其核心问题是“人性论”。新月派主要以梁实秋为代表提出了“以永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