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史的几个专题复习.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古代的选官制度及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 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 二、重视人才选拔的具体事例: 1.古代思想家墨子提出“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任人唯亲。 2.秦王赢政掌权后,广泛搜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3.汉武帝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经验教训及现实: 1.经验教训: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2.现实状况:十五期间,中共中央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了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4.东汉光武帝重用节操高尚、熟悉典章而又有 治国之才的文臣,国家出现中兴。 5.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他认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令臣下“广开耳目,求 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 兼收并用,“量才授职”,因此贞观一朝,人才 济济,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等。武则天 创立了“自荐”求官的制度,广揽人才。唐玄宗注重 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 如姚崇、宋璟等。注重定期考核官吏。唐朝得人 则国兴。 * 中国古代史的几个专题复习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政策 1、政策: 春秋战国 管仲改革、商鞅变法。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 北魏:推行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 “更名田”; “摊丁入亩” 政策的共同特征:与民休息,重视农业、重农抑商 。 2、经济制度之赋税制度(目的:增加财政收入) (1)主要赋税制度 ①编户制度 ②租调制: ③租庸调制:庸指纳绢或布代役。 ④两税法:唐朝780年实行。 ⑤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⑥一条鞭法:明朝于1581年 ⑦摊丁入亩:清雍正帝 (2)演变趋势: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以田亩为主,人头税比例越来越少并最终废除,两税法和地丁银。 ②由农民必须服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隋唐的庸为标志。 ③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转折点:两税法、一条鞭法。 ④征税时间逐渐固定,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并趋向单一,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封建国家对商业征收重税。 (3)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 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③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与经济格局变化 1、古代的人口迁移 ⑴、人口迁移的流向: 一是由荒漠草原地区流向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是北人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是内地人流向边疆地区,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四是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⑵、人口迁移的原因: 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③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失所,也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⑶、古代人口的迁移的影响 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经济格局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1①、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北方中心 逐渐南移 南方中心 ? 先秦—魏晋 魏晋—隋唐 宋元明清 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③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都城南迁,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南方和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必然结果 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 一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