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孟子二章-分宜中学.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二章-分宜中学.doc

课题:孟子二章(第一课时)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教具: 预习指导: 1.自读两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断句及个别字读音 2.结合注释,粗识大意 3.搜集有关孟子及《孟子》的简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的论述,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二遍,再由教师范读课文(5) 正音:“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u,谷子,与“栗”区别。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问题一二)(10)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6人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5) 5.齐读课文(1)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问题三四五)(6)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 2.教师巡视解疑,并进行调控 3.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15) 附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A类:熟读并诵课文 2.B类:默写课文 3.A类:完成《掌握语文》P 之 。 课题:孟子二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 教

文档评论(0)

sunguo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