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语文版.pptVIP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语文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语文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答案 答案 (1)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2)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第四段。 Ⅱ 深读——重点探究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案 答案 (1)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的声音摹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摹为花底的莺语;将爆发的声音摹为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 (2)运用了叠词、联绵词。“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3)运用了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 答案 (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 (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案 (1)相似之处:①都出自京都,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而“我从去年辞帝京”。②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③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 (2)意蕴: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写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将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以及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这是封建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答案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案 答案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也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 (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Ⅲ 延读——思维拓展 答案 (示例一)音乐认同。文中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示例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泪湿青衫。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示例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是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ntian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