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538-2002鸡传染性鼻炎诊断技术.pdf

  • 43
  • 0
  • 约2.5万字
  • 约 16页
  • 2019-01-18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
  •   |  2002-08-27 颁布
  •   |  2002-12-01 实施
  1. 1、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3. 3、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查看更多
ics11.220 B41 .Y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农 业行 业标 准 NY/T538-2002 鸡传染性鼻炎诊断技术 Diagnostictechniquesforinfectiouscoryza 2002一08一27发布 2002一12一01实施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农业部 发 布 NY/T538-2002 前 言 鸡传染性鼻炎(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hpg)引起的一种鸡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在世界各 地均有发生,主要引起蛋鸡产蛋率下降、生长发育鸡群的生长受阻及淘汰率增加,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副鸡嗜血杆菌通常分为A,B,C三个血清型,在我国能引起传染性鼻炎的菌型目前为A型和C型, 它们具有共同抗原和各自的型特异性抗原,可以通过检测这些型特异性抗原来鉴定hpg的血清型。 本标准提供了多种诊断鸡传染性鼻炎的方法,在使用中应根据鸡群发病后至诊断时的间隔时间长 短及使用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建议在鸡群发病早期采用病原的分离鉴定或聚合酶链反应((PCR) 方法进行诊断,感染一周以后可以采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进行诊断,两周后可以采用琼脂扩散试验、间 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阻断ELSIA进行诊断,三周后以上各种检查抗体的方法均可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苗得园、陈小玲、张培君、陈葵、宋程、龚玉梅。 NY/T538-2002 鸡传染性鼻炎诊断技术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检测副鸡嗜血杆菌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PCR技术以及检测副鸡嗜血杆菌特异性抗 体的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操作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鸡和其他易感动物的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2 细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准备 2.1.1 无菌棉拭子、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 2.1.2 产烟酞胺腺嘿吟二核昔酸(或辅酶 NAD)表皮葡萄球菌。 2.2 操作程序 2.2.1 无菌打开可疑病鸡的眶下窦,用灭菌棉拭子蘸取其中粘液或浆液。 2.2.2 用棉拭子在鲜血琼脂平皿上横向划线 5-7条,然后取产NAD表皮葡萄球菌从横线中间划一 纵线。 2.2.3 将划种好的平皿置于5%的二氧化碳(COQ)培养箱中37℃培养18h-24h. 2.2.4 观察菌落特点。 2.2.5 取分离物做过氧化氢酶试验,必要时通过进一步的生化反应做详细的特征鉴定。副鸡嗜血杆菌 的生化反应特点及过氧化氢酶试验方法见附录A, 2.2.6 也可采用PCR鉴定可疑菌落,同时取病料或可疑菌落进行动物试验,方法见附录B, 2.3 结果判定与表示方法 若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 “卫星样”生长的露滴状、针头大小的小菌落,即靠近产NAD表皮葡萄球 菌线处菌落较大,直径可达0.3mm,离产NAD表皮葡萄球菌线越远,菌落越小,过氧化氢酶阴性,结果 判为阳性,记为“+”,若无卫星现象,但有露滴状、针头大小的小菌落出现且过氧化氢酶阴性,则仍需采 用PCR或动物试验鉴定,以避免漏检不需NAD的副鸡嗜血杆菌。若无上述现象,则判为阴性,记为 3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3.1 材料准备 11.1PCR反应液、消化液、阴、阳性对照物,按说明书保存和使用。 3.1.2 石蜡油、生理盐水、蒸馏水、1.5mL及0.5mL小离心管、吸头若干,均经灭菌处理。 3.1.3PCR仪、56℃水浴锅、微量加样器、小型高速离心机、冰块等。 3.1.4 琼脂糖、电泳仪、水平电泳槽、紫外检测仪。 3.1.5 10mg/mL嗅化乙锭,加样缓冲液,TAE电泳缓冲液,配制

文档评论(0)

认证类型官方认证
认证主体北京标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06773390549L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