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球化背景下国产商业大片的本土接受-敦煌资源学术网
文艺研究2009 年第12 期
全球化背景下国产商业
大片的本土接受
凌 燕
近年来几乎所有国产商业大片在大陆获得高票房的同时,也受到强烈的批评,于是在2008年底,冯小刚与陈凯歌同时
选择“回归”。理解这一现象有许多角度,笔者以为不能忽视观众在意义产生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对国产商业大
片的批评入手,分析观众对大片爱恨交织的复杂接受心态。研究发现,国产大片的生产传播与全球化及工业化进程中
的中国想象有密切联系,对大片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大片中提供的中国想象不满,同时,对大片的过度批评也与
中国电影观众的“草根”身份的认同与表达有关。
2008年似乎是个特殊的纪年,灾难和机遇都以前所未有的程度降临,这使人们心中产生
了某种期待,期待它作为一个转折点,给中国带来种种转机。这种期待也存在于观众对国产大
片的态度中。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中国的“大导演”选择
了大制作,继而又无一例外地引起观众强烈的不满与严厉的抨击。于是,当冯小刚推出《非诚勿
扰》、陈凯歌献上《梅兰芳》时,人们似乎看到了某种转机。人们说,中国电影人选择了“回归”———
冯小刚重走贺岁片老路,陈凯歌重拾探讨人性的文艺片叙事模式。重要的是,人们乐见这种
“回归”。为何人们乐见这种从艺术创新角度来看乏善可陈的“回归”?中国的大导演们曾经走
过怎样的“歧路”?更值得探讨的是,无论是在“歧路”上还是在“回归”后,尽管评价相差很远,
但这些大导演的影片却始终能够获得高额的票房回报,这又是为什么?
本文尝试从对大片的批评入手去分析国内观众对国产商业大片爱恨交织的复杂接受心
态,国产大片的生产与传播无一例外具有跨国背景,这就使得围绕国产大片的一切讨论都不
可避免地与全球化语境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一、批评:民间的喧嚣与精英的冷漠
自《英雄》问世后,国产大片就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各种新闻、娱乐网页上,
90
全球化背景下国产商业大片的本土接受
关于国产大片的争论一直延续,两极化的评论不时交锋,极端者还发帖号召抵制、拒看大片,
①
有著名门户网站煞有介事地发起了“《英雄》保卫战”,直至冯小刚在复旦大学与学生交流时
②
呼吁“不要仇恨中国大片”,更激起反对者的批驳热情,使国产大片与观众的对立俨然成为公
认的现实。
如果我们将对于国产大片的批评笼统地分为大众批评(非专业批评)和精英批评(专业批
评)两部分,会很容易发现前者的喧嚣与后者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
在民间,对国产大片的批判,几乎成为时尚,参与者之众、情绪之亢奋,可用“狂欢”二字来
描述。民间批评呈现出“非专业性”的特征,正是这些“非专业性”的大众评论构成围绕国产大
片的舆论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对国产大片的评价,而这些非专业的、介于专业与
非专业之间的评论正是我们理解观众对于国产大片屡骂屡看、亦爱亦恨心态的起点。
与民间批评的喧嚣相比,专业批评总体来看处于缺席状况,相关专业机构很少就国产大
片组织专题研究,知名电影研究者在此问题上也显得出言谨慎,国内主要电影刊物都有意无
意地避开国产大片概念,而对亚洲合作电影抱有较高热情。笔者以为,这种接轨式研究与其说
是具有理论的超前性,还不如说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电影实践乃至文化现实的规避。而对于单
部国产大片,一些学者在各种场合发表过看法,诸如“丑陋”、“嗜血如命”、“污染环境”、“只剩
③
下欲望”等 。审美和人性等是人文学者更感兴趣的批评角度,对国产大片的态度带有很强的
道德批判立场。显然,电影学界对国产大片的批判体现出鲜明的精英主义色彩,但过于单一的
人文批判常常使他们忽视了国产大片问题的复杂性,遮蔽了许多深层问题。电影学界的整体
性“沉默”,或许可以有这样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