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士风与义利观念的变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PDF

晚清士风与义利观念的变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北学刊》·2000 ·1 晚清士风与义利观念的变动  □李长莉   “重义轻利”, 一直是中国士人所奉行的传统价 维新人士共同倡导的观念? 是怎样的社会机制和社 值准则。到了晚清开始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初期, 保守 会心理基础, 导致了这种价值观念的内在转变? 本文 人士还常借这一准则来攻击他们认为违反传统道德 拟通过对维新以前士林风气及义利观念变化的考 礼义的新举措。然而到了维新时期, 受到广大士人同 察, 来作一些探索。 情和支持的维新人士, 则不约而同地提出肯定个人 一、士风衰坏与“道德礼义” 功利的思想, 显示出与“重义轻利”传统准则完全不 权威性的下降 同的价值取向。对于士阶层何以出现了这种价值观 转向, 以往论者多归之于民族危机刺激下, 先进士人   士人以读圣贤之书、体道德礼义为职责, 以为民 ① 道德表率、领庶民风气而居四民之首。虽然士人违背 向西方学习“富强之道”而受到西方思想的启发 。 这一思路指出了中国士人观念转变的契机及一部分 道德礼义的丧德现象早已存在, 但在“重义轻利”正 思想来源, 但还未能揭示之所以形成这一转变的社 统观念主宰舆论, 对士人仍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情况 会基础和心理土壤。近年有学者开始从士阶层内部 下, 这些行为总是有所顾忌、有所遮掩, 受到正统观 变动着眼, 探索这种观念变动的内在源流和民间基 念的抑制。而到了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 随着士 础, 指出明末清初出现的士商合流现象、“儒者治生” 阶层膨胀和贫困化的加剧, 以及制度的腐败, 士林中 观念的发展及与此相伴的士人“义利合”的新价值观 违义悖德的现象愈益增多, 且势成风气, 成为引起社 ② 会舆论关注的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一时期上至 念, 认为是士阶层近代观念演变的内在渊源 。这一 研究虽然揭示了价值观念变动的内在思想源流, 然 朝臣奏议, 下至报章论说及私人议论, 指斥士人“嗜 而由于其中道德理义的内涵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利无耻”、“见利 忘义”, 批 评 “士 品 日卑, 士行 不 ③ 而且“义”仍处于至高而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所以 振” 、“士习衰恶”、“士习不端”、“士风 日下”的词句 这种新价值观可以说还没有脱出传统框架, 还不能 比比皆是。 视为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现在的问题是: 到 19 突出反映这种士风衰坏的现象, 首先是科举舞 世纪中叶以降, 即在与西方文明会合之后, 这种士人 弊风行。科场舞弊虽早已有之, 但晚清以前, 由于科 观念的内在源流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在明清之际 场规制还比较谨严, 作弊行为受到一定控制。而自太 有所发展, 但直至清中叶一直属于异端而受到正统 平天国军兴以后, 由于清政府为筹兵费而大兴捐纳, 观念压制的个人功利观念, 何以能在维新时期成为 并以增扩地方生员学额而奖励之, 造成生员和监生 86 人数大增, 应考人数增多, 考官衡文草率, 科举规制 “伪儒”之说。士人的这种形象, 使“道德理义”在社会 也愈加松弛, 原来严格规定的搜检、查办等已多流于 舆论中的权威性下降, “遂使田野之民, 腹谤孔、孟,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