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芳-浙江化学会.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孩子,你慢慢来 ——慢教育观念在化学习题教学中的实践 胡慧芳 (浙江省庆元中学 323800) 摘要 如何在化学习题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慢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化学概念和理论习题教学、化学实验习题教学、化学试卷讲评教学来构建化学习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慢教育 化学习题教学 有效性 纵观当下课堂,为了高考,不惜一切代价提升学生的分数,把速度置顶,多数学校高二第二学期已经开始二轮复习;把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当作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满堂灌”“题海战术”依旧还是许多教师的法宝。受教育功利思想的影响,化学习题课堂往往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特点,教师从头讲到尾,身心俱疲;学生昏昏欲睡、似懂非懂,教学效果很差。如何避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让习题课堂成为学生喜欢、教师也感觉轻松的有效课堂呢?从这种“多、快、好、省”的习题课堂模式出发进行反思,我进行了许多尝试,发现:教育需要返璞归真——孩子,你慢慢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化学习题教学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 慢教育观念在化学概念和理论习题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知识网络的骨架。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于化学教师说感觉很简单,讲解过程也是非常的流利、口若悬河,以为自己分析得那么认真,学生肯定是明白的,结果是这样吗?毫无疑问,肯定不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学生抱怨化学难学并且不喜欢。这能完全怪学生吗?学生学的时候没有真正明白基本概念和理论,用的时候总是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知识层次,对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自然在应用的时候就会出现是是而非的答案,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习题讲解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弥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完整讲述。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就需要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这些知识应用的范围和条件。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能举一反三,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例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试题中,选择题中常会出现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选项,给出式子:H++SO42-+Ba2++OH-==H2O+ BaSO4。让书写正确的同学谈谈想法,得出H+、OH- 、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2不能省,让书写错误的同学谈谈想法,得出错误原因主要是只考虑到反应产物,而忽略了反应时的实际情况。此时再让同学归纳总结,得出“离子方程式书写过程当中,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不能部分约分”的结论。就在这时,学生以为老师会往下分析接下去的题目时,老师提出,请同学们讨论,这个是式子是否真的错了,如果是正确的,我们该给它加上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是等物质的量的Ba(OH)2和NaHSO4反应,离子方程式H++SO42-+Ba2++OH-==H2O+ BaSO4就是正确的了。类似的还有,在分析习题二氧化硫通入含有双氧水的氯化钡溶液中产生的现象时,可以让学生探讨, eq \o\ac(○,1)二氧化硫直接通入到氯化钡溶液中; eq \o\ac(○,2)二氧化硫通入到有氨水的氯化钡溶液中; eq \o\ac(○,3)二氧化硫通入到有硝酸的氯化钡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并分析产生沉淀是什么物质,最后再让学生思考归纳,在什么条件和范围下,二氧化硫通入到氯化钡溶液中会产生白色沉淀及白色沉淀的成分。给学生足够的研究探讨空间,让学生在争议中分析,争议中反驳,争议中明理,争议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解题方法 2 慢教育观念在化学实验习题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实验习题是化学实验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旨在实现知识的巩固、拓展、应用。为避免习题讲解过程中一味追求结果,出现就题论题,忽略“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现象,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设计,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引导学生利用实验习题,发散思维,改进实验装置。 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受到药品的纯度、用量,滴加试剂的顺序,实验装置,反应条件的控制等各方面的影响,有时会导致实验失败或者现象异常。不难发现在作业习题中,为避免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常会对这些装置进行改进。 例如:用FeSO4和NaOH反应制备Fe(OH)2时,学生常常观察不到白色絮状沉淀,而是灰绿色沉淀,逐渐转变为红褐色,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是环境中的氧气太多,Fe(OH)2被很快氧化生成立Fe(OH)3。习题中出现如图1的改进装置,引导学生分析,B试管中稀H2SO4和铁粉产生氢气,排尽装置中的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