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doc
从1958年中国开始研制第一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以來,到现在已走过半个多世纪。 光伏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告诉编辑:“中国的太阳能电 池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空间到地而、由军到民、由小到大、由单品种到多品种 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由低到高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猛增了 77倍。2008年,我 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么一,连续两年成为枇界第一大太阳能 电池生产国。
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次发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 制成第一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1983年美国在加州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 阳能电厂……人类从来未曾停止过追逐太阳的步伐。
1969年研制完成硅太阳能电池组
1958,我国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王占国对编辑说:“美国1957年 左右拉出了首块硅单晶,我国1958年也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随后,中科院物 理新成立的半导体研究室正式开始研发太阳能电池。”
最初,研发出的电池主要用于空间领域。从1958年到1965年间,半导体所 研制岀的呱结电池效率突飞猛进,10X20rmn电池效率稳定在15%,同国际水平 相差不大。
1968年至1969年底,半导体所承担了为“实践1号卫星”研制和生产硅太 阳能电池板的任务。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P+/N硅单片太阳电池在空间中 运行时会遭遇电了辐射,造成电池衰减,使电池无法长时间在空间运行。
于是,包括王占国在内的6人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用硅太阳电池辐照效应 研究,实验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设备落后,致使土占国的右手严重电子灼 伤,从此他一直饱受痛苦,直到1978年夏天进行植皮手术才有所缓解。编辑注 意到,王山国院士右手手背上冇一些黑色的褶皱,这正是老一辈科学家歹单精竭虑 献身科学的印记。
经过刻苦攻关,实验结果给研究人员带來巨大惊喜。王占国院士介绍,NP 结硅太阳电池抗电子辐照的能力比P结硅屯池大几十倍!随后,半导体所做岀 了将硅PN电池改为NP定型投产的决定,生产出了 5690片NP结硅A阳电池,其 中达到空间应用要求的成品3350片,圆满完成了 “实践1号”卫星用太阳能电 池板的研制、生产任务。1971年实践1号发射升空,在8年的寿命期内,太阳 电池功率衰降不到15%,该项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成果奖。
1969年,半导体所停止了硅太阳电池研发,随后,天津18所为东方红二号、 三号、四号系列地球同步轨道一卩星研制生产太阳电池阵。
王占国院士说:“70年代末,我国与国际同期开展了神化镣太阳能电池研 究,该电池貝有很高的光发射和光吸收系数,1999年,2X2cm2电池的转换效率 达 22%。”
1975年宁波、开封先后成立太阳电池厂,电池制造工艺模仿早期生产空间 电池的工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开始从空间降落到地面。
1998,我国太阳能产业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太阳能电池开始进入萌芽期,研发工作在各地次 第展开,但进展缓慢。
崔容强介绍说,1986年国家计委在农村能源“1986—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 划”中列出了《太阳电池》专题,全国有6所大学和6个研究所开始进行晶体硅 电池等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包括云南半 导体厂从加拿大引进的1MW (兆瓦)生产线等,使中国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由 原来的几百KW (千瓦)一下子提升到4. 5MW,这种产能一直持续到2002年,产 量则只冇2MW左右。
“90年代中末期为我国太阳电池稳步发展期,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 创新,太阳电池生产技术和工艺得到稳定发展和提高,生产量稳步增长,基本满 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有极少量的出口。”崔容强说。
1998年,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太阳能发电,拟建第一套3MW多晶硅电池及应 用系统示范项目,这个消息让现在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苗连生看 到了一线曙光。可是,当吋太阳能产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约, 令不少人对这一新能源项目望而却步。在合作伙伴退出的情况下,苗连生毅然逆 势而上,争取到了这个项口的批复,成为屮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1年,无锡尚德建立lOMWp (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获得成功,2002年9 丿」,尚徳第一条10MW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四年全国太阳 电池产量的总和,一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 15年。
2005年12月14 H,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尚 德的横空出世及超常规发展带來的“首富效应”启动了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加速器, 国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和研发也驶入了快车道。
天威英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12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