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2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教育研究法小组报告
指导教授:刘春荣 博士
内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
组员:黄诗婷、吕佳霓
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目 次
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1
内容分析法的定义…………………………….…..………..……1
壹、内容分析法的意义
贰、内容分析质量合并
内容分析法的目标………….……………………..…………..…3
内容分析法的类别………………………..………………..…….4
壹、概念的分析
贰、编纂
参、描述性叙述
肆、诠释性分析
伍、比较分析
陆、普遍化的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步骤………………………..………………..…….6
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范围………………………..………...…….10
内容分析法的延伸概念………………………..……….…11
内容分析法的信效度………………………..……………..…..11
壹、内容分析法的信度
贰、内容分析法的效度
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15
壹、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贰、内容分析法的缺点
次层次分析法………………………..……………………………17
壹、次层次分析法的意义
贰、次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参、次层次分析法的缺点
参考文献………………………..……………………………………………………17
内容分析法基本概念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亦称信息分析(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文献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学者Berelso在1954年定义为客观、系统及量的叙述明显传播内容的研究技术。在许多领域的研究,常透过文献获得资料,因此内容分析研究法便有其价值与采用的必要,该法与史学家使用的历史研究法类似,惟后者以探讨较遥远的过去的纪录为主,而内容分析主要在解释某特定时间某现象的状态,或在某段期间内该现象的发展情形。
本章共分为五节,第一节旨在叙述内容分析法的意义;第二节叙述内容分析法的目标;第三节旨在介绍内容分析的类别;第四节旨在阐述内容分析的步骤;第五节旨在介绍内容分析可应用于教育的范围,各节详细内容兹分述如下。
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壹、内容分析法的意义
D.P.Cartwright在1953年提出的定义为:「内容分析」与「编码」(coding)可以交换使用,指以客观的、系统的,以及量的方式,扫描任何符号的行为。
B.Berelson于1954下的定义为:内容分析是一种研究的技术,针对沟通产生的内容作客观的、系统的、以及量的描述。
学者欧用生综合各学者定义「内容分析是透过量化技巧与质的分析,以客观和系统态度,对文件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藉以推论产生该项文件内容的环境背景,及其意义的一种研究方法」。
贰、内容分析质量合并(欧用生,民89)
内容分析重视搜集资料加以量化的过程,并非表示其为「量的研究」而是藉搜集「量」的变化来推论「质」的变化,内容分析应该视为质量并重的方法。但两者应用情境不同:
量的研究
质的分析
研究内容
重视「显著内容」即构成文件物质非推论的数据。
探讨「潜在内容」即构成文件材料中推论、内隐或潜在意义。
研究样本
选样范围既大且广,注重类目统计,以频率多寡为主。
选样范围较小且不完整
研究分析
系统的、客观的
弹性的、主观的
研究方向
机械的、系统的、类目选择与分类极为重要
低频率或非频率研究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的目标
内容分析法的目标在于将语文的、非量的文献转变为量的数据,因此内容分析的结果,常以含有次数或百分比的图表呈现,与调查法呈现的资料相似,如此ㄧ来,内容分析有助于使用正式假设,以科学方法抽取样本,以及就搜集得到量的数据以计算机或统计技术分析之。
内容分析除了上述的目标外,运用于教育研究时尚有如下各项目标:
壹、描述现行的实际业务或条件
如:大学生的家庭社经背景分析
贰、发现重要的或有趣的若干问题或主题的关连性
如:大学校长对于评鉴的意见反应
参、发现教科书或其它出版品内容的难度
如:国小自然课本发现的抽象概念
肆、发现教科书导入的偏见或倡导成分
如: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揭示的中日战争
伍、分析学生作业错误的形式
陆、了解作家的文学风格、概念或信念
如: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说
柒、解释可能引发某项结果、行动或事件关因素
如:在职进修制度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作用
内容或文献分析,对于改进教育的或社会的实务方面,或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