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5卷第5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月
V01.25No.5 Journalof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SEP.2010
人类学视野下侗族大歌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李发耀
(-lt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
摘 要:“侗族大歌”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构框架浑然有趣,多声形态绚丽多彩,
合唱技艺出神入化。作为植入民间的多声部歌曲,能够完整保存,这与侗族地区特定的歌师、歌头、
歌班、歌俗等传统制度的人类学背景有密切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侗族大歌”又是侗族
传统社区整体“文化场”的记录和再现,是活态流动的存在,作为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而成的
音乐文化遗产,它呈现出的非物质性,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
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这些价值与侗族传统社区人群的存在与发展紧密联系,互动互存,从
而形成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的独自特点。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侗族大歌”传统内部的传承保
护机制,分析在社会文化生境不断变迁的今天,如何对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行有效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人类学;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71(2010)05-0035—05
一、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泛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或
大歌,侗族叫“嘎老”或“嘎玛”,“嘎”即是汉语里 者借助自然力创造的各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
面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词,即汉语的 和.Ez3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
“大”,“嘎老”即歌大,传统的汉语翻译即称为大歌。 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 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社区、群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 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
演唱方式,演唱人数一般是3人以上合作。侗族大 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根据这一定
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 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
域在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地区,含今黎 容: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以及 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强我国
《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里面,文化是指一个社会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界定非
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
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CR.H.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
Ember&M.Ember:1992)。“文化或文明,从其最表演艺术、侗族大歌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
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 实物、手工艺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
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 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也列举了非
及其他一切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