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仁的事功性看管仲之仁的论争-广州大学学报.PDF

从仁的事功性看管仲之仁的论争-广州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仁的事功性看管仲之仁的论争-广州大学学报

第15卷第6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5No.6 2016年6月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Jun.2016 从仁的事功性看管仲之仁的论争 游庆括1,2 (1.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 510275;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广州 511483)   摘 要: 《论语 ·宪问》第十六、第十七章记载了孔子师徒对管仲是否为仁的争论,师肯定之, 徒否定之。这一争论一直贯穿于《论语》的解读历史。对仁本身的内涵的理解不同,导致对管仲是 否为仁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事实上,仁在先秦时具有鲜明的事功性内涵。从这种内涵出发,管仲 为仁是肯定无疑的。不脱离这种内涵去理解儒学,会得出很多新的看法。   关键词: 仁;事功性;管仲   中图分类号:B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6)06007007   管仲是否是个仁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争论贯穿 这两段师生的对话中,子路和子贡明显是对管仲是否 了《论语》的解读历史。肯定的、否定的、折中的都有。肯 “为仁”存在困惑,偏向于认为管仲“未仁”“非仁者”;而他 定派都极为认可管仲的历史功业,并替管仲所谓的“背 们的老师孔子明显不认同两位弟子的看法,对管仲是肯定 叛”行为进行了义正辞严的辩解;否定派一般都极为贬低 和赞赏的态度。但就是这段“管仲是否为仁”的对话,引 管仲的心性道德,极端者连管仲的功业也被否定;折中派 起了后世解读《论语》的极大争议。一派认为,管仲是个 肯定管仲的功绩,但否定他的心性道德。当代学者一般都 仁者,孔子是把管仲评价为仁者;一派就相反,认为孔子并 认可管仲是个仁人,依据的也是他的事功。所有的争论 没有认为管仲是个仁者,管仲没有资格成为仁人;还有一 都离不开“仁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的解答,对“仁到底是 派是采取折中态度,对管仲有肯定,也有否定。 什么”的问题的历史性解读,有助我们厘清这一争论的 对管仲大加赞誉和肯定的学者有很多,康有为是其中 本质。 的一个代表。 盖仁莫大于博爱,祸莫大于兵戎。天下止兵,列 一、《论语》“管仲之仁” 国君民皆同乐生,功莫大焉,故孔子再三叹美其仁 两章解读的争论 ……宋贤不善读之,乃鄙薄事功,攻击管仲,至宋朝不 保,夷于金元,左衽者数百年,生民涂炭,则大失孔子 [2]   《论语 ·宪问篇》的第十六、第十七章记载了孔子分 之教旨矣,专重内而失外,而令人诮儒术之迂也。 别和子路、子贡对管仲是否为仁的论争,原文如下: 康有为认为“仁莫大于博爱”,“列国君民皆同乐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的功业为“仁”,是“博爱”的真正实行,符合孔子的教旨;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 并攻击宋儒“鄙薄事功”的极大灾难性后果;“专重内而失 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外”是“儒术之迂”,是违背了真正的儒家精神。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 反对者中以北宋的陈襄态度最为激烈。他对管仲给 死,又相之。”子曰:“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