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语境下的通识教育本土化.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卷 第 期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8 5 Vol.8 No.5             年 月     2014 9 JournalofHiherEducationManaement Set.2014 g g p : / doi10.13316 .cnki.hem.2014.05.012 j j             通识教育 专栏主持/庞海芍 论跨文化语境下的通识教育本土化 王宏海 (三亚学院 跨文化研究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 摘 要: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课程设计以及教育哲学基   础。通过对通识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个案的分析,认为通识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根据“以仁为本”的教 育哲学及其价值导向,通识教育应该从课程设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分以及技术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等方面来确定课程内容及其教育方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科学方法论;教育哲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G642 A 1673-8381201405-0087-05               大学校长科南特( )发表了 JamesBrantConant y 一、通识教育的传播与转向 《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即“哈佛通识教育红皮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叫博雅教育 书”,在该书中明确阐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 或全才教育,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 学生的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 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应当有一种教育,依此教育 判断的能力、对价值的认知能力,并认为通识教育 公民的子女,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 课程应包括三个领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 [] 1 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通识教育的英文 科学。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教育应该建立在跨学 本意是指一般教育、普及教育,适用于小学教育。 科、跨文化的比较、综合的基础上。他认为:“通识 年美国鲍登学院的帕卡德( )教 教育课程的设置应突出综合性要素的特征,主要 1829 A.S.Packard 授首次在大学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的理念,他认 包括科学思想与其他思维模式的比较,跨学科的 为应给学生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 比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