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政策工具较与选择
第四讲 政策工具:比较与选择 本章要点: ●政策工具概述:研究与分类 ●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 ●非强制性工具(家庭、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 ●混合工具(信息、规劝、补贴、产权拍卖和税收等) ● 政策工具选择的依据 §4.1 政策工具概述 一、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 政策工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 1.渊源。政策工具研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一问题。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看待。二战后,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 ●在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在公共行政学领域,行政工具及行政方法也早已构成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在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2.原因 政策工具研究在政策科学中兴起的原因是:一是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以及政策的失败导致人们对政策执工具或手段的反思,实际的政策执行对工具方面知识需求的增长;二是福利国家的失败以及政府工作的低效率,导致人们对工具途径的政治及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三是当代社会科学实践性的增强,特别是应用性社会科学领域日益介入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实践,导致这些学科的学者对包括工具性知识的更多的追求;四是政策科学的研究领域自身的扩展导致了政策工具被纳入学科的视野之中。 3.论著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政策科学及公共行政学领域,出现了不少关于政策工具方面的论著。其中,在8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胡德(C·Hood)的《政府的工具》(1983、1986);在9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彼特斯和尼斯潘(B.Guy Peters and Frans K.M. Van Nispen)所主编的《公共政策工具》(1998)一书(该书是1992年春在荷兰鹿特丹大学举行的政策工具研讨会的论文集,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政策工具研究的现状,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此外,与政策科学的其他主题领域的研究有所不同,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及其大本营,并不只是在美国,欧洲大陆尤其是荷兰和德国的政策工具研究的势头更加强劲。 二、政策工具的研究途径 国外政策工具的研究已形成了多种途径,根据前述《公共政策工具》一书的说法,主要有如下四种基本途径: 1.工具主义。这种途径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环境中可以期待其产生的效果;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因此,政策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2.过程主义。这种途径的支持者并不承认存在着超出特殊具体问题之外的工具。他们认为,各种工具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没有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工具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恰当的工具并不是抽象计算的产物,而仅仅是一种在动态适应过程中的试探性解决办法;工具的恰当与否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过程主义者所强调的是工具发展的重复性过程,而不是工具的特性。 3.权变主义。这种途径所持的是传统的社会计划观点。它认为,工具选择的根据是:工具的绩效特征是如何满足某种特殊问题背景的需要的。一旦政策的目标或目的明晰化了,那么,直截了当的事情就是要去工具箱中找出最适应的工具。因此,工具的研究既要注意弄清解决问题的特定要求,又要注意选出最适合这种要求的工具。 4.建构主义。这种途径比权变主义又前进了一步。它认为,要了解特定工具被采用的脉胳背景的特殊性,就必须了解这些工具的主观意义。在这里,主观意义既表示非工具性的方面(如符号的或伦理的内涵),又表示那些其意义和解释被价值和感知所中介的工具性特征。依这种途径,并不存在关于工具及其特征的客观现实,相反,工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4篇 2025年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发言材料(四个带头).doc VIP
- 船舶驾驶员实用英语口语.doc
- 公路桥梁小修保养工程常用表格式样.doc
- 南京邮电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线性代数》期末考试试卷(A卷)及标准答案.docx
- 泌尿科内镜随访制度.docx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高级)(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章节测验试题(答案).pdf
- 江苏海洋大学2023-2024学年第1学期《高等数学(上)》期末考试试卷(B卷)附参考答案.pdf
- 初中物理-内能知识点.doc VIP
- 《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课程考试题库文学类专业(2023年)完整版.doc VIP
- 2023年新版征信报告详细版征信报告模板-Word-可编辑-有水印.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