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具身-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博物馆新论 115 《东南文化》2018 年第5 期总第265 期 何以“具身” ——论博物馆中的身体与感官 王思怡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28 ) 内容提要:“具身”的概念与内涵对博物馆的范式转变颇有启发意义。以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 义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的具身认知理论反对身心二元论,走一条平衡的中道,强调 认知对身体的依赖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性,它们互动地共处于认知系统中。而博物馆要回到身体 本身,注重意向、情感、感官、专注力、体验的重要作用;在营造博物馆环境的舒适性、情感性、情境性、 体验性与互动性的同时,关注博物馆认知的系统性及内部的平衡与变构。若我们从“具身”的理论溯 源出发,通过梳理身体与感官在博物馆中的塑造与延伸,那么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也许会被创 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博物馆 身体 现象学 具身认知 多感官 空间感 H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近代博物馆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公共化” 起,唯一能跟上技术发展速度的就是视觉。视觉 [1],见证 [3 ]。 “社会化”以及“媒体化”的文化内涵演变 世界将人们的生活速度扁平化,越来越概念化 着博物馆内的“身体松绑”、互动开放的趋势。我 因此,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将人们捆绑在“视 W 们不禁要问,博物馆为什么要在民众的审美教育 觉中心主义”的枷锁下,甚至出现了数字博物馆、 上尝试改变“身体隐匿”的习惯以及近乎严苛的 虚拟现实技术将终结传统博物馆的说法。 “博物馆礼仪”?人的身体与感官在体验时代的浪 传统博物馆时代真的会终结?视觉是博物馆 潮下如何在博物馆中追本溯源,又如何继往开 被欣赏的唯一方式?当今社会充斥着“功能主义” 来?近三十年来的“具身”转向又是如何影响博物 的论调,同时人们对于技术的迷恋和崇拜古已有 N 馆的?对博物馆来说,与“具身”进行一次对话是 之,基于这样的背景,参观虚拟博物馆和参观实 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体博物馆的功能其实无差。然而博物馆为什么没 一、问题的提出 有消失呢?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对此有过 1993 年,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 ) 睿智的评判:“功能主义的问题不是太过理性,而 D 在《论博物馆的废墟》(OnMuseumsRuins)中指 是理性得还远远不够。它只顺应技术和经济的需 [4 ]我们的世界是 出,博物馆和艺术史一样,都是19世纪的产物;而 求,而非对人需求的真正关注。” 随着无限可复制的摄影术进入博物馆,一种“异 一个多维的世界,而图像作为二维产物虽然能够 质性随之在博物馆中重建,博物馆对于知识的自 记录下文字、颜色、状态等,但始终与真实的世界 [2 ]。即博物馆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制 存在差距。图像引发的是视觉的想象,而我们的 居也随之瓦解” 度已然终结,这种观点在20 世纪末引起强烈反 肉身却能直接拥有多种感知,让我们可以通过实 响。时过境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在新兴技术 在的感受去体验世界而摆脱虚拟想象。相比于观 的推动下,时间和空间在当代被迅速融合在一 看,行走是理解博物馆展览、体验博物馆的更好 收稿日期 2018-01-09 作者简介 王思怡(1992—),女,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116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