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教案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1 页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教案
篇一:道德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 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无限美好的,而应进行历史的具体
的分析。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形 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和平等民主的高 尚美德和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 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的方 面,最突出的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 在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的道德类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奴隶社会的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这是奴隶主道德的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其次,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是奴隶主阶级的重要道德规范。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他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的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的阶段和必然付出的代价。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它相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规范、道德命题和道德观点,创立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道德的社会功
能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开始克服原始道德的狭隘性、简单性,日益成为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政治文化生活的广泛的行为准则和主要手段。在奴隶社会还存在着与奴隶主道德相对立的另一种道德,即奴隶阶级的道德。奴隶阶级的道德在奴隶社会是属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本身也缺乏系统性。但奴隶阶级的道德也有许多可贵之处,如争取起码的做人的权利和大公无私、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等道德规范,为后来劳动人民和革命阶级创建了优良的传统
封建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道德 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类型。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全部或绝大部分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以租税、徭役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经济和超经济的剥削。在政治上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和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农民虽然比奴隶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平等人格,但他们仍处于社会底层。这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实质是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 级道德,而农民阶级道德则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以忠君孝亲作为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所谓忠君就是臣对君要绝对服从,君臣关系实质就是主子和奴隶的关系。所谓孝亲就是儿子要绝对孝顺双亲,不得违抗。此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厌恶劳动、卑视劳动人民,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规范。封建社会道德是对奴隶社会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与政治神权等外在强制力量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 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按现有文字记述应起于夏禹时期,而以社会思想文化强调其作用的重要性则始于孔子的终身致力而为,然后是孟、荀、董、程、朱的发展丰富和经院形式地实践演绎。 三纲五常的意义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孔子把伦理道德的“仁”、“礼”观念看成是一种无社会现实各领域结构关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