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怒江州碧江县洛本卓区
勒墨人 (白族支系 )的社会历史调查
詹承绪 刘龙初 修世华 调查整理
前 言
年 至 月 间,我们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 自治州碧江县洛本卓公社 (现改为
洛本卓区),对居住在那里 的勒墨人 的社会历史进行 了较系统的调查 ,搜集 了大量 的调
查资料 。
居住在怒江地 区的勒墨人是 白族 的一个支系 它 同澜沧江地 区的那马人 ,大理地 区
的民家人 同属 白族 。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 的影响,解放前他们分别处于不 同的社会
历史发展阶段 ,勒墨人停 留在较低 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大理地 区 白族 (民家人 )已进入
较高的历史发展阶段 。大理地 区 白族早 已消失的某些原始 的东西 ,至今还可 以在勒墨人
的现实生活 中找到它的痕迹 。因此 ,对解放前勒墨人 的社会历史进行系统的调查 ,对研
究大理地 区 白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 。而且 ,研究 白族 的历史文化 ,也不能
只研究大理地 区 白族 的历史文化 ,对作为 白族不可分离部分 的勒墨人和那马人 的历史文
化也应进行必要 的调查和研究。
关于勒墨人解放前的社会历史及风俗 民情 ,过去并未进行过系统的调查 ,虽也有人
作过一些调查 ,但保 留下来 的只是一些零星 的材料 。为 了系统调查解放前勒墨人 的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状况 ,并在实地调查 、掌握大量材料 的基础上 ,
探索勒墨人解放前的社会性质 ,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根据 中国社会科学
院民族研究所科研计划的安排 ,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 。
在调查过程 中,我们得到了怒江州 、碧江县和洛本卓公社各级领导和群众 的大力支
持和热情帮助 。碧江县委和县政府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花 四波 同志和退休干部阿鲁庞 、
怒庞光 同志 自始至终和我们一道工作 ,在历时一个多月 的调查 中,给予我们许多具体 的
指导和帮助 ,并提供 了不少有价值 的材料 。洛本卓公社 的孟益子 同志和不少社员群众也
给 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从而使这次调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并圆满地完成 了调查
任务 。在此 ,我们谨 向怒江州 、碧江县 、洛本卓公社 的各级领导和协助我们工作 的同志
以及广大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
一 、 概 况
世 代 居 住 在 怒 江 地 区 的 白族 ,有 一 部 分 自称“白尼 ”,“尼 ”为 人 ,即 白人 之 意 ,属 白
族一个支系 。当地各民族对他们有不同的称谓:傈僳族称他们为 “勒墨”即那马之变音 ;
怒族称他们为 瓦 ”;汉 族 称 他 们 为“怒 吉 ”,意 为 怒 江 人 ;大 理 白族(民家 )和 兰 坪 白
族 (那马)都称他们为 白人。现在当地人都习惯称这部分 白族为 “勒墨”人。自称 “白尼”
的这一部分 白族对这一称谓也慢慢习惯了。
怒江地 区的勒墨人 ,澜沧江地 区的那马人和洱海地 区的民家人 ,都 同属一个 白族 。
但是 ,解放前 ,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 的制约和影响 ,他们各 自处在不 同的社会历史
发展阶段 :勒墨人仍停 留在原始社会父系家庭公社晚期 ,向阶级社会过渡 的历史阶段 ;
那马人基本上进入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有 的地 区 (六库 、兔峨区)仍保 留封建领主制 ,
即土司制度 ,澜沧江西岸 的边远 山区还保存 了父系家庭公社 的某些残余 ;民家人早 已确
立 了地主经济 ,有些地方 ,如下关 、喜洲 、鹤庆等商业资本有 了较大 的发展 ,出现 了开
有大商号的资本家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 同,致使他们在生产方式 、物质生活 、语
言文学 、风俗 习惯 、宗教信仰 、科 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 的差别 ,从而在思想意
识 、心理状态上产生 了差异 。勒墨人 同民家人 的语 言差异较大 ,据说彼此 只能通
至 的语 言 。产生这种语言差别 的原 因在于勒 墨人语 言保 留了 白族 古老语 言或早期
语言较 多的成分 。洱海地 区民家人现在通用 的语言 ,因受汉族语言影 响较大 ,吸收 了不
少汉语 的词汇 ,汉化程度较大 ,有人称 “汉 白语 ”。在宗教信仰方面 ,勒墨人处在鬼魂崇
拜 的原始阶段 ,最崇拜天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