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 闫天灵著.pdfVIP

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 闫天灵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汉族移 民历程考论 清代的 “内蒙古”,是一个政治区划概念,特指最先归附清朝 的哲里木、卓索 图、昭乌达 、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六盟 四 十九旗,即所谓的 “内扎萨克蒙古” 。但 在 习 惯 上 ,“内蒙 古 ”通 常被视为一个地理概念 ,总称瀚海 以南、长城 以北的蒙古高原南部 地 区,相 当于清代 的漠南蒙古地方 。内蒙古地 区除 “六盟 四十九 旗 ”外,还包括归化城土默特旗两翼、察哈尔八旗 、阿拉善厄鲁特 一旗 、额济纳土尔扈特一旗 、呼伦 贝尔八旗 、黑龙江伊克 明安旗 等 ,其范围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 自治区,同时还包括今黑龙 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及蒙古 国 的一部分 。由于这一广大地域全部位于长城 (长城古称 ‘塞 ’)以 北,因而又被称为塞外地 区。 塞外草原,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 的活动舞台,在蒙古族 一统大漠南北之前 ,匈奴 、乌桓 、鲜卑 、柔然 、敕勒 、突厥 、回 鹘、契丹 、女真等 民族都 曾在这里成长和发展过 。在秦、汉、唐、 辽、元等时期,塞外农业经济也一度有过振兴,但除汉代持续时间 较长 ( 余年 )外,大都时兴时废 ,牧业始终立于主导地位 。塞 外稳定农 区的出现和牧业 的明显退缩,发生在清朝定鼎 以后 。以农 为本的汉族移民大举出塞 ,安家落户,使塞外农业有了坚实依托 。 民族结构的重要变动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动 ,最终使 农业及与农业相伴随的中原文化在塞外取得 了与游牧经济及游牧文 化相对等 的地位 。 第 2 页 第一节    汉族移民的类型特征与启动机制 在 明清 以前 ,内地人 口就有过 向塞外地 区规模移动 的历史 公元前 年,秦始皇将 中原地区 万户人家迁到 内蒙古境 内的北 河 (今乌加河 )和榆中 (今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等地,进行垦殖 。 对这部分移 民及 自愿迁入边地的人 ,由官府划给耕地和宅地 ,让他 们安居乐业 。汉武帝时期,经过连年战争,却退匈奴,在阴山以 南设置朔方、五原、云中、西河等郡和居延等县 ,组织大批 内地人 口前往垦种 。前 年 (元朔二年),西汉迁移内地 万农 民 “给 卫 朔 方 ”。前 年 (元鼎六年),又在上郡、朔方、西河及河西等 郡开官 田,安置 万人进行耕作 。可见 ,西汉 向塞外地 区的移 民 规模是很大的。经过移 民开垦,今天 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成 了西汉 重要 的农业 区,呈现 出 “人 民炽盛 ,牛马布野 ”的富饶景象 。西 汉 以后 ,这样大规模的塞外移民再未出现过 。直到明朝立 国,在漠 南地区设卫所,屯 田养兵,军事移垦一度复兴,但规模有限,不少 卫所仍得靠 内地调粮接济 。另外,为时也很短暂,到永乐初 ,卫所 陆续 内迁 ,军屯仅 余年就宣布告废 。从 明代开始 ,倒是非官方 的自发移民逐渐发育起来,并成长为塞外移民的主流。 明代晋、陕之 民出塞定居 ,为数不少 。但 由于战争时起,边 门启闭无常,即使在隆庆议和 ( 年)后,明朝边塞兵备未减, 对 出塞人 口实行严格管制 。在这种情况下,较为稳定的移 民流难 以 形成。在移 民的构成上 ,兵变戍卒、逃亡者、俘虏等非正常人 口占 有很大 比例 。嘉靖初年 ,大 同镇发生严重兵变事件 ,卫戍兵卒纷纷 逃往边外俺答汗部 。 “初 ,大 同之变诸卒多亡 出塞 ,北走俺答诸 部” 。明代 出塞汉人 的一个重要群体是 白莲教教徒 。白莲教是下 层农 民和手工业者反抗官府压迫的重要工具,在晋陕地 区和边塞 卒 中有很大影响。大同兵变就是 由白莲教徒组织发动的,他们在举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