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三)
也”。仁宗(公元1311—1320年)时,又取格例中有关
纲纪、吏治的条目分类编成《风宪宏纲》。仁宗延祐三年
(公元1316年),开始对忽必烈以来的条格、诏令和断
例加以厘定。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完成,定名
为《大元通制》,分为名例、卫禁、职制、祭令、学规、
军律、户婚、食货、大恶、奸非、盗贼、诈伪、诉讼、
斗殴、杀伤、禁令、杂犯、捕亡、恤刑、平反等20篇,
以诏制、条格、断例和令类合编而成,共计2529条。英
宗时还编修了《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
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又颁布《至正条格》,有
2909条之多,故后人评论:“元时条格繁冗,所以其害
不胜”。
《元典章》现在尚存于世,是研究有元一代政制法
制的最基本的文献。该书分前、新两集。前集60卷,分
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
刑部、工部等10门373目,每目还有若干条格子目。新
集不分卷,分国典、朝纲、吏、户、礼、兵、刑、工 8
门,门下分目,目下也有条格子目。《元典章》对于研究
元代政治、经济、法律、风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但其中讹误脱漏之处颇多,兼杂方言土语,故不易通读
和准确利用。己故著名史学家陈垣(公元 1880—1971
年)曾校正脱漏12000余条,名为《元典章校补》,为研
究使用《元典章》的必备之书。
夏、辽、金、元的法规大部分已经失传,仅据现存
的一些法律文书和史书记载来看,当时的法律主要是以
它们本族的习惯法为基础而兼融隋唐法律,具有明显的
融合特点。正因为如此,在刑罚方面,仍保留着早期国
家法律的残酷性,如辽代的死刑名目中有活埋(生瘗)、
9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三)
文案工作的,称之为“吏”或“史”;二是主管听差跑
腿办杂事的,称之为“胥”或“役”,如衙役、差役等。
吏胥初期区别不大,统称为“诸色职掌”。自隋以后,
海内一命之官都由中央任命,一些主管具体文案工作的
吏变为低级官员,如司法、司户等参军,有些则变为流
外官,经过考课可以升入流内官品。这些吏通文案、习
法令,往往世袭或从师传授,由本地人充任,熟悉民情,
虽无决定政事之权,却往往能左右长官的意志。
金、元统治者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对传统的中国
儒术不太重视,而比较重视实际,因此对在官府中办具
体工作的吏十分重视,认为这些人实际承担职役而又熟
悉政务,经常优先迁职和给予重用,“省、台、部译史、
令史、通事,仕进皆列于正班”。迁职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