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史
绪 论
中 国古 代 文 论 是 以 中 国二 千 多 年 来 关 于 文 学理论批评 的文字
材 料 为 对 象 ,系 统 地 总 结 古 人 对 文 学 的认 识 史 ,阐释 古人提 出的
文 学 理 论 范 畴 、术 语 ,分 析 古 代 文 论 形 成 发 展 的社会 文化 原 因 ,
追 问它 对 中 国文 学 历 史 发 展 的作 用 以及 它 在 今 天 的意义和价值 的
学科 。
古人 关于文 学 的看 法 ,包括 文 学本 原论 (文 与道 )、文体 论 、
文 学 风 格 论 、文 学 创 作 论 、文 学 发 展 观 、文 学 鉴 赏和 文 学批评 观
等 方 面 。将 这 些 方 面 的 思 想 用 “中 国文 学 批 评 史 ”来 指称 ,似 乎
不 妥 。 文 学 批 评 只 是 文 艺 学 的 一 个 分 支 ,它 是 在 一 定 理 论 指 导
下 , 以作 品为 中心 、 以一 切 具 体 的文 学 现 象 为 对 象 的解释评 价 活
动 。文 学 批 评 史 似 应 主 要 评 述 古 人 文 学 批 评 活 动 的历 史 , 以及 从
中总 结 出来 的批 评 观 念 和 批 评 方 法 。本 书 定 名 为 《中 国古代 文论
史 》 , 意 在 明确 其 研 究 重 点 ,是 对 古 代 文 论 中蕴含 的文 艺美 学 思
想 资 料 的发 掘 、整 理 、 阐释 ,评 述 文 论 史 上 具 有重要地位 的理论
思 想 、理 论 范 畴 、理 论 体 系 。至 于 狭 义 的 “中 国文 学批评 ”,笔
者 曾在 《中 国古 代 文 学 批 评 学 》 一 书 中进 行 过 初 步探 索 ,即将 完
成 的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源 流 论 》 还 将 作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
一 、古 代 文论 的学科特 点
古 代 文 论 的研 究 对 象 是 用 文 字 固定 下来 的古人 关于文 学 的看
法 、评 论 ,这 些 文 字 材 料 极 端 丰 富 又 极 端芜 杂 ,除 了 《典论 ·论
文》、 《文赋》、 《文心雕龙》、 《诗品》、 《沧浪诗话》、 《诗薮》等少
数 著 作 ,古 文 论 的材 料 大 多 零 散 、 片 断 :或 见之 于友朋 书信 、随
感零札;或见之于史传碑志、序跋笔记;或二三好友茶余饭后,
围炉夜话,论文论诗;或为哲人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因其暗合
艺术心理、审美规律,为后世所重;或为阅读时偶有所感,随文
批点,看似零散,实存系统观念。这就使古代文论的资料载籍几
乎涉及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收集、整理、考证原始资料,成为
古代文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特别繁难的工作。古代文论首
先是一门历史科学,一切研究须以史料为基础,这一步做不好,
其他研究都将成空中楼阁。
除了古文论资料的杂糅性、分散性,古代文论作为对中国文
学的理论总结,在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上还具有和西方文论很不
一样的特点。
在思维方式上,古人对文学的评论往往采用直观领悟和内省
体验的方式。这与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和西方重客
观世界的理性认知不同,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心修炼。儒家追求
内心世 界 的 “乐 ”与 “和 ”,道家追求描写世界的 “忘 ”与
“适”,玄学追求兴会与神思,禅宗追求自性与顿悟,心学追求良
知与童心,都是讲 内心应修炼到何种状态,才能更好地领会冥冥
之中的宇宙之 “道”,讲的都是一个直觉体验的问题。在这种哲
学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心理,造就了批评家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
思维习惯。
在思维成果的表述方式上,古代文论家多采用精练含蓄的语
言,强调文学心得的具体可感性和理性启悟力。这又与中国哲学
的为学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哲学著作,不像西方哲学那样长篇大
论,而多是通过一些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格言来表述。中国哲
学家只要求这些言辞能够刺激人的想象力,使人们在想象中直接
洞达道体。这就使哲学思维成果的表述,长于诗的韵味和想象的
驰骋,而不重视形式化的逻辑推导。中国哲人认为,言辞既是传
道 的必 要 手 段 ,弄不好 也可 能是横在道 与接 受者之 间的一道屏
障。王弼有言: “立言垂道 ,将 以通性 ,而弊至于湮;寄旨传辞,
将 以正邪 ,而 势至于繁 。……是 以修本废言,则天而行化 。以淳
而观,则天地之心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