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问题
刘旳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摘要】国俗语义是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附加意义,它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 着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由文化
及其影响下的认知模式共同促成的。汉语教师应当认识到其中的规律,并寻找恰 当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国俗语义 认知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 (2010) 07 — 0013-03
一刖吞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词汇和语法都有音、义两个方面。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将词汇意义归纳为七类: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 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除理性意义外的后五 类乂被统称为“联想意义”。
联想有若干途径,有的是从客体的语义属性方面产牛的联想,这样的联 想,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时会有不约而同的默契。如汉语的“狐狎”、“鹦鹉”以及 它们在英语、日语、俄语中的对应词都分别有“奸诈狡猾”和“人云亦云”的联 想意义。不过这种
巧合在语言当中比较少见。还有一种联想,是以语音为中介而产生的,如汉语中 的“柳”音和“留”音相近,因此便有了挽留、惜别的文化内涵。古人有折柳送 别的习俗,历代的文人骚客更是常以“垂柳”为意象,表述离别之情、故国之思。
《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便是其中的佳句。异国的“柳”无此谐音, 自然也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另有一些由习惯或一词多义引发的联想,在不同语 言中的表现也往往不同,例如中国人可以从“圆形”联想到“团圆”,外国人却 不以为然。
上述联想,除第一种外,都因受到文化或语言内部要素的影响,具有鲜 明的民族性,离开民族文化背景,便难以理解。我国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把这种 意义称作“国俗语义”。他指出,“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 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种表现, 它客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其中的“国”是说词汇的文化蕴涵为某国、某一民族所独有,是它不同于其“对 应词”的区别特征,“俗”即约定
俗成,国俗语义不是某人心血来潮,给词语附加的临时意义,而是经过吋间筛选, 相沿成习,相对固定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文化背景各异的留学生,汉 语中蕴含着的国俗语义将与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习俗交汇和冲击。与此同吋,汉 语学习,归根结底又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内涵丰富的汉语及其承载的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明是许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乃至目标所在。不了解汉语的国俗语义系 统,就不能真正地理解这门古老的语言。因此,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 问题,有一定的必要性。下文将分类整理不同语言中国俗语义的对应关系,进一 步以认知的视角分析其中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二国俗语义在不同语言中的对应关系
国俗语义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认 知主体的思维方式各异,为此国俗语义也难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多维景观。其对 应关系大致如下:
不约而同
由于事物本身属性的一致性,人类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联想可能会产生 共鸣,诸如花朵美丽动人、太阳光芒四射,又如上文提到的狐狸、鹦鹉等等。如 上所述,巧合的情况为数不多,若仔细探究,像“狐狸”这种公认的例证中也有 例外。比如汉语中的
“狐狸精”,是用狡诈手段魅惑别人的红颜祸水。而英语俚语中的“fox”用来指 女子吋,却是一位性感的红粉佳人,毫无贬义。国俗语义丰富的语言,多有悠长 的历史,经过数代人的创造和积累,形成了繁多的词目和丰富的语义系统,个中 奥妙,一言难尽。且各国国情不同、风土人情殊异,因此巧合是有条件的、是相 对的,而差异才是绝对的。
人无我有
即国俗语义为一语独有。其中又有两种情形:一是某一民族特有的事物 承载了独有的意义。例如,“油条”是一种典型的中式食品,其国俗语义是“自 由散漫,玩世不恭的人”。国外没有油条,也很难对它产生类似的联想;第二种 情形是各民族共有的
事物,仅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有文化附加意义。例如,松本是一种常见植物,许 多国家都有,但中国人却对它倍加推崇,认为它傲雪凌霜,四季常青,代表了坚 贞不屈的气节与亘久不变的青春。
殊途同归
即不同民族以不同的意象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比如,同是描述欣欣 向荣的景象,汉语用“雨后春笋”,英语则用“like mushrooms”(雨后蘑菇)。形 容徒劳无功,汉语用“水中捞月”,英语则有“to fish in the air”(空中钓鱼)。
截然相反
例如,受地域和文化的影响,汉语中的“西风”是瑟瑟秋风,象征着寒 冷萧条,为此古人说“咋夜西风凋碧树”,“西风紧,北雁南飞”。但是,当这阵 风漂洋过海进入英语吋,就变成了和煦的春风,英国文学中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