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六讲 郜元宝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策 划 人 语 十多年前 ,陈昕先生主持策划 了上海 三联版 的经济文库 。经 四五年的努力,陆 续 推 出了经济学术系列、经济学译丛系列 近 百余种 ,其不少著述至今仍在经济学界 产 生着影响。列入文库的作者林毅夫、樊 纲、胡汝银、潘振民、史晋川、王新奎等均已 成 为著名学者或学科带头人 。新 闻媒体 曾 以 “三联经济学派”的美称表示赞赏。姑且 不论 “学派”之称是否恰当,这毕竟是出版 理念的一种创意。 跨千年之际,笔者又重新 回到人文社 科 的 出版 岗位 ,主持上海三联 的编务。接 盘伊始,便有一个意愿,企求能为繁荣、活 跃 中国学术文化尽绵薄之力。策划 《三联评 论》拟可视作上海三联出版理念的延续。自 然,学术命题 已不局限于经济学,将广伸到 文、史、哲及社会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特别 是跨学科 、跨文化的研究。王元化先生曾对 目前知识界、教育界存在的 “注重理工科、重 实用,而轻文史哲”的倾向表示担忧,后者正 是 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此, 《三联评 论》的任务是将学界精英及 中青学人的成果 推 向学界和公众社会。这一理念得到上海三 联 同仁的一致支持,为此,我感到欣慰,并充 满着信心。 策划 《三联评论》的初衷是 旨在活跃学术 文化 。学术的本质意义是科学、是知识。作 为学术研究,学术思想的探索有其相对独立 性的品格 。不否认,任何时代的学术文化都 渗透着部分或局部的意识形态成分,意识形 态也 因不断吸取新的、优秀的学术思想而显 示其活力,但学术文化毕竟不是泛义的意识 形态,它有 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学术传统。 《三 联评论》丛书所追求的,是学术的原创性和多 样化,鼓励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价值的学理 知识,充分显示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理性,在 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所规范的秩序下,倡导 学术文化的 自由。这也是我们确定丛书基调 的出发点与归宿。 鼓励有思想的学术 ,不仅仅是指学术理念、学术伦理价值和学术文 化构建 ,还包括认识论 、方法论的创新。我们不准备在词章考据、文字 训诂 的传 统学术方面开拓 出版疆域 ,而是注重提升知识与思想之 间的 建设性张力,注重对新知识和新文化的建设。因此,收入 《三联评论》的 著述 ,可 以是前沿性的思想文化研究,也可以是边缘性的学术探索;精 英学术文化与大众学术文化并存,国学与西学互补;既欢迎某一领域的 学理创新,也欢迎多元文化话语对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乃至 文学、美学的讨论;学术思维方法不拘泥统一,实证的、微观的、宏观的, 兼 收并 蓄 。但有一点是强调 的,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应作为 出版价值判 断的依据。 学术著作 出版 的创意,还想在文本及形式上作些尝试。我们将 《三 联评论》限定在8万到10万字的学术著述 。相对皇皇宏论而言,它们只 是 “微型学术著作”。这是希冀学者将某一命题研究的精华熬成一书, 在 简约 的著述 中凸显其学术思想的含金量 。这一 出版理念也是想矫正 90年代 以来盛行学界 的空疏 、矫情之风,重树 “理精而义明”的务实学 风 ,以匡正文化消费主义 、商业世俗化侵蚀学术而导致的浮夸与焦躁。 求短、求精、求新,将是 《三联评论》这一品牌的定格。现收入丛书的,既 有 学界名流 的精 品,又有新进学人的力作 。正是学界朋友的鼎力支持 才使策划人的意图得以实施。 编辑 《三联评论》将一 以贯之三联的出版传统。这就是三联创始人 韬奋先生所提倡 的, “文化的继承和时代的创新”。我们将把 《三联评 论》视作学术新人的一块 园地 ,即使有的著述还不够成熟,但只要有一 点建树和突破 ,我们都表示欢迎 。同时,学术研究作为科学知识,有着 自身 的价值基准和游戏规则 ,对一家之言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