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沙门氏菌培训资料
沙门菌属
(Salmonella)
简介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其病原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
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
特性
沙门氏菌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比大肠杆菌细)。(0.7~1.5μm)×(2~5μm)散在。
无荚膜和芽孢,都具有周身鞭毛(除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能运动,大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凝集豚鼠红细胞。
培养特性
A 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B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h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其菌落特征亦与大肠杆菌相似(无粪臭味)。
C 鉴别培养基(麦康凯、SS、伊红美蓝):一般无色菌落。
D 三糖铁琼脂斜面:斜面为红色,底部变黑并产气。
生化特性
1)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产气。
2)不发酵乳糖、蔗糖和侧金盏花醇。
3)不产吲哚、V-P反应阴性。
4)不水解尿素和对苯丙氨酸不脱氨。
伤寒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及一部分鸡白痢沙门氏菌发酵糖不产气,大多数鸡白痢沙门氏菌不发酵麦芽糖。
血清学特性
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
一般沙门氏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Vi荚膜或包膜抗原)三种抗原。
传播途径
肉的污染
肉及其制品的沙门氏菌检出率美国为20%—25%、英国为9.9%、日本检查进口家禽的污染率为10.3%,国内肉类沙门氏菌检出率在1.1%—39.5%。
蛋的污染
蛋及其制品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9%-43.7%,由于吃蛋引起鼠伤寒病的病例报告逐渐有增加的趋势。
环境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出售过程中往往被沙门氏菌污染。沙门氏菌在粪便、土壤、食品、水中可生存5个月至2年之久。
传播问题
恢复期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是常见的传染源。
沙门氏菌检测标准 —GB 4789.4-2010
增菌和选择性培养
可疑菌落判定
3、将接种TSI完毕的接种针不要灭菌,直接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划线。
根据上表中可理解为只有在斜面和底层产碱、不产H2S、不产气的情况下可不进行生化鉴定,直接判定为非沙门氏菌,其余任何情况均需进行生化鉴定。
TSI鉴定
三糖铁生化试验
生化试验
1、准备一只2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酒精灯、接种环、生化鉴定套装 。
2、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至生理盐水中,制成0.5个麦氏浊度。
3、依次在各个安瓿(bu\)瓶中滴加菌悬液3滴。
4、在赖氨酸脱羧酶肉汤及对照和氰化钾及对照中个滴加无菌石蜡覆盖。
5、在36℃培养18~24h。
菌悬液制备
OR
O.5个麦氏浊度的菌悬液
依次在每个安瓿瓶中滴加菌悬液2~3滴。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生化试验准备
生化试验
色氨酸
吲哚试验阴性
符合
赖氨酸
阳性对照阴性
0NPG
阴性
尿素酶
阴性
KCN
及
对照
阴性
甘露醇
山梨醇
阳性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血清学鉴定
沙门氏菌的分类
沙门氏菌属分为两个种:
肠道沙门氏菌(种)
肠道亚种、萨拉姆亚种、亚利桑那亚种、双相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豪顿沙门氏菌及因迪卡沙门氏菌 (6个亚种)
邦戈尔沙门氏菌(种)
沙门氏菌的分类及命名 -沙门氏菌的分类、命名
沙门氏菌 —抗原
O、H、Vi抗原
—vi抗原 因与毒力有关而命名为vi抗原。 由聚-n-乙酰-d-半乳糖胺糖醛酸组成。 不稳定,经60℃加热、石碳酸处理或人工传代培养易破坏或丢失。 Vi抗原存在于细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反应。vi抗原的抗原性弱。当体内菌存在时可产生一定量抗体;细菌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 故测定vi抗体有助于对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新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伤寒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等有此抗原。
—O抗原 为脂多糖,性质稳定。 比较耐热,100℃不被破坏,也不易被酒精破坏; O抗原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从1排到67,但删去了9个抗原,现在有58个抗原; 凡含有群特异性共同抗原的菌型归类为一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