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引 言
宗族(或称“家族 ” 和宗族制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
)
概念 。宗族指 以父系世系联系起来 的同一男性祖先 的所有后
代,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 自然形成的血缘团体。宗族制度,则是
指 以世代聚居 的同一男性祖先的后代为联系范围,包涵有阶级
统治 内容的血缘等级组织制度 。宗族和宗族制度 ,曾在 中国历
史上存在 了几千年 ,与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 ,对
中国古代社会特点产生 了重要影响,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回避
的课题 。
从社会历史发展 的角度看 ,宗族产生于 氏族社会末期。父
系 氏族公社在其后期分化 出家长制大家庭,几个家长制大家庭
组成宗族,由宗族组成氏族,各亲近的氏族又组成部落,部落又
往往结成部落联盟 。这是当时社会结构的基本情况。
自中国进入文明社会 以后 ,宗族制度 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夏商周时期。伴随阶级社会的到来 ,氏族公社
瓦解,宗族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奴隶主阶级统治平 民和奴隶的得
力工具。不但宗族成了当时社会的基层单位,而且当时的政治、
关于“宗族 ”与“家族 ”两个概念 的相互关系 问题 ,徐扬杰先生在 《中国家族
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年 月 版 ,第 页 )中认为 ,家族又称宗族 ,它们在 古书 中
包含的范围不很一致,也不很确定。笔者同意这一看法 。就宋代情况而言,在史料
中广泛出现的这两个概念,有时是相 同的,有时又是确有细微差别的。而其差别似
乎并无统一标准,必须视具体情况来加以分析。
第 2 页
经济、军事关系都与宗法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当时的国
家制度亦可看作宗族制度的推衍和扩大 。这是与上古时期的中
国奴隶制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奴隶制 的宗族制度
在战国秦汉时期,即封建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一度受到了封建
关系的冲击和封建专制政府 的打击 。从春秋战国之际商品经济
的活跃,私有土地的扩大,兼并战争的冲击,宗族 内部产生新的
阶级分化,宗族组织开始解体,到商鞅变法扩大个体小家庭制,
实行兄弟二人不析者倍其赋的政策,再到秦、西汉诸帝的迁徙豪
宗,任用酷吏打击宗族势力,这是奴隶制宗族制度逐渐消亡的历
史过程。但是,封建专制政府打击奴隶制宗族制度的同时,也看
到了宗法血缘关系同样可 以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因之,封
建政府一面是打击奴隶制宗族制度,一面是提倡孝悌,任用宗族
尊长,赋予他们控制卑幼的权力,确立封建制下的宗族制度。从
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到班固的 《白虎通义》,就极力鼓吹、宣扬宗
族制度,试图旧瓶装新酒,将 曾经为奴隶制服务的宗族制度改装
成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服务 的宗族制度 。汉武帝 以后 ,新兴地
主阶级不断成长,逐渐形成地方上的强宗大姓,尤其是那些以经
学起家、世代仕宦的官僚地主,更是成为稳定性较强的高门士
族。从东汉到魏晋,高门士族不断取得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诸
多特权,一般的族众、部曲、佃客则依附其门下,被束缚在庄园
中,由此形成了一种服务于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门阀宗族制度。
这种宗族制度与中古时期的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相适应。
第三阶段为宋元 明清时期 。自唐 中叶以后 ,中国封建社会
进入一个转折时期,经济上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调整,庄园农奴
庄衰落了;政治上随着科举选官制度的发展,士族政治衰落了。
与之相适应,门阀宗族制度也逐渐丧失了它的活力。加 以唐末
第 3 页
农 民战争和唐末五代 战乱 的冲击 ,便 日渐衰落 了。五代、宋初 时
期,宗族关系出现松弛的趋势。宗族关系的松弛必然带来孝悌、
忠义等伦理观念 的弱化,这对封建专制统治是极为不利 的。因
此 ,宋朝统治者认为“非孝弟不足 以敦本 ” ,极其重视宗族制度
的建设 。经过地主 阶级 的一番努力 ,以“敬宗 收族 ”为突 出特征
的宗族制度在宋代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