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几种赤潮藻的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检测技术-遗传学专业论文.docxVIP

建立几种赤潮藻的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检测技术-遗传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lassified Index: Q781 U.D.C:577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Science DEVELOPMENT OF A PCR-BASED REVERSE DOT HYBRIDIZATION ASSAY FOR PARALLELDETECTION OF SEVERAL HARMFUL ALGAL SPECIES Candidate: Yang Liu Supervisor: Guofu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Science Speciality: Genetics Affiliation: School of the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te of Defence: June, 2013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哈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PAGE PAGE VI 摘 要 赤潮藻的鉴定和检测是进行赤潮研究和预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其方法学成为 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基于形态学特征的传统赤潮藻的鉴定方法 (光镜法) 效率低、准确度不高,特别是不能对自然水样中的多赤潮藻进行并行检测。因此, 本文拟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多种赤潮藻的分子技术—PCR–膜反向斑点杂交。 研究选取了 6 中常见的赤潮藻,包括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共 生 甲藻 (Symbiodinium sp.)、 赤潮 异湾 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 热带 条藻 (Skeletonema tropicum)、柔弱角毛藻 (Chaetoceros debilis) 和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提取基因组 DNA,对其核糖体大亚基 rDNA 序 列的 D1–D2 区 (LSU D1–D2) 进行 PCR 扩增;然后将 PCR 产物纯化回收,再将纯 化后的 PCR 产物与载体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入到大肠杆菌中进行克隆,通过蓝白斑 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菌株并进行商业测序。 根据测序结果,采用 Array Designer 4.20 设计获得了各自的特异性分类探针, 并通过 Oligo 软件对探针进行评价,初步筛选出针对各种赤潮藻的备选探针 3 条; 采用 Primer Premier 5.0 设计出通用扩增引物;用反向斑点杂交对探针进行初筛,得 到各赤潮藻的探针 1 条;将探针进行地高辛 (Digoxigenin, DIG) 标记,选用 6 种常 见赤潮藻及其它常见微藻,通过正向斑点杂交对探针的特异性进行验证。 对探针进行加尾,并用其制备低密度膜芯片,采用 DIG 标记法对 PCR 产物进 行标记,初步建立了基于 LSU rDNA 的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体系,并进一步对膜 制备和杂交体系,包括探针用量、DIG 标记 PCR 产物的用量、紫外交联时间、杂 交温度、杂交时间和洗涤时间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设计的探针具有特异性;最 终的优化条件为:探针上样量 5 pmol,DIG 标记 PCR 产物 25 ng,紫外交联 30 s,42 oC 杂交 2 h,47 oC 洗膜 2 × 5 min。 为了验证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检测法的实用性,分别用不同浓度及不同固定 时间的模拟自然水样及自然水样作为样品,分别进行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测试。 结果表明:PCR–膜反向斑点杂交的检测极限为 0.1 cell/ml;含有 6 种目标藻混合藻 液用鲁哥氏液固定 1、3、5、10、15 和 30 d 后均能检测到 6 种微藻;该方法能成功 检测到自然样品的目标藻种,其结果与光镜镜检结果一致。 最后,本研究还对 10 种赤潮藻的 ITS 序列进行了克隆,并根据获得的序列设 计了种特异性探针,并通过正向斑点杂交验证了其特异性,并设计了基于 ITS 序列 并行检测多种有毒赤潮藻的低密度膜芯片,为进一步建立赤潮的基于 ITS 序列的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检测技术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赤潮藻;PCR;反向斑点杂交;探针;膜芯片;检测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harmful algae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for red tide research and warning, so its 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