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啤酒产业竞争格局演变过程分析
本章应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介绍了中国啤酒产业发展历程,在此基础
上分析了各阶段产业特点和竞争格局演变并同时归纳出各阶段竞争
焦点和企业竞争行为的变化。第三节对几个主要啤酒企业的战略行为
进行了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的产业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过程。在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
一般产业的发展规律,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衡量这个过程,我们能
够得到中国啤酒产业发展的清晰脉络。
波特认为,在产业五力作用下,产业生命周期要经历推出阶段、
上升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等四个阶段;Gort 和 Klepper 在 1982
年通过对市场中厂商数目的变化情况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引入、大量
进入、稳定、大量退出(淘汰)和成熟等五个阶段,这就是 G-K 模型,
他们认为,阶段 2 的大量进入源于来自外部的(产品)创新,阶段 4 的
大量退出则是由于价格战、外部创新减少和通过过程创新所建立的效
率竞争,阶段 5 为产业成熟期;1999 年 Klepper 基于自由竞争的思想,
通过对有关案例的研究,提出了寡头进化理论。
综合前人的研究,结合中国啤酒产业的具体实际,本文将中国啤
酒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引入、大量进入、稳定上升和趋于成熟四个阶段。
1
目前中国的啤酒产业处于趋于成熟的阶段,之后将进入寡头竞争的阶
段。
一、引入阶段(1900—1978)
中国啤酒产业的引入期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啤酒工业在中国的
出现,在这之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的
啤酒产业都属于引入时期。酿造技术和设备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具
体的历程为:
1903 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
为 2000 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 年在哈尔滨出现了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 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 年哈尔滨建起
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 年广州出
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 。1903 年到 1949 年,中国大约
只有 10 家啤酒厂,其中大多数属私人企业,而且集中在大城市。当
时,总的酿造能力只有 1 万吨左右。
1949 年到 1957 年,中国啤酒工业进入缓慢发展期,年啤酒消费
量达到了 4 万吨。
1958 年到 1966 年,是中国啤酒工业腾飞的初期,当时的年啤酒
消费量为 12 万吨。
1958 年中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
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 2000 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中国啤酒业
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
到 1979 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 90 多家,啤酒产量达 37.3 万吨,
2
比建国前增长了50 多倍。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啤酒产业开始初步形
成。
正如波特所认为的,在产业的引入阶段,整个产业生产的产品质
量比较低,成本高,价格高,但是发展迅速。在这个阶段,啤酒产业
的进入壁垒主要是技术壁垒和政策壁垒。
二、大量进入时期(1979—1989)
Gort 和 Klepper(1982)认为,产业会由于来自外部的(产品)创新而
步入大量进入时期。在中国,我认为除了 G-K 模型所论述到的原因
外,步入大量进入时期更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鼓励和进入障碍的进一
步降低。
1978 年,中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决定把中国的工作
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鼓励市场经济的合理发展。在这
3
个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啤酒产业也
发展到大量进入时代。一直到 80 年代末都可以认为是中国啤酒产业
的大量进入时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大量进入,企业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