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1954-孙玉明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2 页 侧耳幽深的时光隧道 ,似乎总能听到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叹息是无奈的表 白;叹息是难言的追悔。 苍天悠悠 ,红尘滚滚 。“无才补天”的曹雪芹在 叹息,“误入红尘 ”的俞平 伯也在叹息。前者的叹息化作了不朽名著 《红楼梦》,后者则为人生路上的 错误抉择而沉思。 这是一段发人深思的历史,却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 。倘若历史确 有情 ,历史也当为俞平伯的抉择而叹息。 俞平伯与 《红楼梦》,可谓冤缠孽结大半生,但是祸是福,恐怕连他 自己 也说不清楚。这位多才多艺 的文学家,本应在诗文创作领域扬名立万,由于 偶然的机缘,误走上 《红楼梦》研究的道路,终至引火烧身,引发了一场轰轰 烈烈 的批判运动 ,自己也成 了举 国上下妇孺 皆知的人物 。殊不知,这位 以治 红学而 闻名于世的“红学家”,早年却并不喜欢 《红楼梦》。他之所 以走上这 条对其个体生命来说是荆棘丛生的道路,主要是受了胡适等人的 “诱惑”。 此事说来话长 ,欲知详情 ,还须从头说起 。 第 3 页 轰轰烈烈 的“五 四运动 ”刚刚过去半年 多,神州大地便很快恢复了昔 日的沉寂 。好 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所有的一切 ,似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永远消失。 喧嚣热闹的大上海 ,即可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 。这座永远保持着 自己独特风 貌 的大都市,似乎任何外力都不能对它产生丝毫作用。凛冽 的寒风,连天 的战火,都抹 不去上海滩 的热 闹繁华 。十里长街 ,仍 旧灯红酒绿;黄埔江上 ,依然舟来船往 。 年年底,年仅二十一岁的俞平伯赴英留学前在上海候船,仅呆了短短的一个 礼拜 ,看 到上海 的现状 ,联想到社会各界 的冷漠 ,便产生 了一种深深 的悲哀:“从 ‘五 四’以来,新运动渐渐盛 了;各地方响应我们 的同志渐渐多了;好像新 中国的建设总就 是十年八年 的事 。但我在 北京 的时候 ,同朋友们谈话 ,讲 到这事 ,总不抱 乐观 ,总有怀 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相当的代价 。几个月的奋斗实在算不得一回重大牺牲。 真正新运动的成功,又非有巨大牺牲不可…… 自我南行之后 ,和南方社会相接触 。从 上海一般人做观察点,更觉障碍 多希望少 。前途 的战争是绝大 的,不可免 的。我们不抱 有始终一致奋斗不辍的大决心,决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前途既然这样淡黯,战场上的 兵卒既不多又不尽可靠,理想的她何时实现!’,① 一番痛彻肺腑之言,既对理想的社会寄予殷切的期待,又对麻木不仁的国民感到 绝望 。在“举世 皆醉 ”的环境 中,“独醒 ”者无疑是最痛苦 的。 麻木不仁 的中国人 ,可 悲可 叹又可悯 !“五 四运动 ”所殷切 呼唤 的“德先生 ”与“赛 先生 ”,在 中国这 片古老 的土地上 ,实在缺 乏适合它们生长 的土壤 !“科 学 ”与“民主 ”, 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与灾难深重的中国无缘。 一切都过去了 !一切都化作了梦幻泡影 !熊熊烈火熄灭后,死灰安能复燃 ?滚滚 江河东流去,水流 岂可 回归 ? 然而 ,烈火燃烧 时 曾经产生过热量;江河奔流 时 曾经发 出过 咆哮。任何事情 ,都不 可能永远发挥着作用 。衡量一件事情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还应该看它在历史上 曾经产 生过什么作用! 花无百 日红,但花朵的凋谢却孕育了新的生命。 俞平伯毕竟还很年轻,虽然 国忧民之心可嘉 ,但他也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 当时的中国,看似一潭激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但水底下却是浪潮翻滚,暗流涌 动 。各种各样的新思潮从四面八方纷纷涌来,为这潭死水注入了活力。当然 ,水流交 第 4 页 汇 ,自然也是泥沙俱下,这其 中到底孰清孰浊 ,却不似 渭那么分 明。 与此 同时,觉醒 的年青一代 ,也成 了不甘 困处死水 中的蛟龙 。他们迎着滚滚而 至 的江 水 ,逆流而 ,纷纷奔 向江流 的源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