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从舞台假定性的创造看民族戏剧的构建-卢昂著.pdfVIP

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从舞台假定性的创造看民族戏剧的构建-卢昂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属性 假定性 艺术与 自然 的关系,历来是艺术家、哲学家、美学家们共 同关 注和探讨的古老命题 。围绕这一命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 并贯穿于整个艺术史 的漫漫长河 。这两种完全对立 的观 点及认 识,一是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的“模仿论 ”,强调艺术对 自然 的模仿 和再现;二是“非模仿论 ”,强调艺术对 自然 的超越和创造 。这两种 观念针锋相对、此起彼伏 ,各 自都拥有一个强大 的艺术家 阵营,忠 实地捍卫与发展各 自的观点。比如, 自亚里士多德系统而完整地 提 出“模仿论 ”之后,古罗马帝 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修斯,文艺 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达 芬奇, 世纪古典主义剧作家高乃依、 文艺理论家布瓦洛, 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 世纪 自然 主义作家左拉、戏剧家安 图昂、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 以及 世纪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等,都是 “模仿论” 积极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我 国的话剧艺术,由于深受斯坦尼斯拉 夫斯基学派的影响,因此从创作到理论,同样也非常崇 尚这种艺术 观 。 “模仿论 ”者认为,“模仿 ”是人类特有 的创造性能力,而艺术 的 产生正是这种创造性能力发展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中就 曾说过:“一般来说 ,两种 同时来 自人类 的原 因,促成 了诗歌艺术 的 产生 。模仿是人类 自幼就具有 的天性 ,人类优于低等动物 的有利 条件之一,便是人类是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动物 。”他还对戏剧艺 术下了一个举世皆知的定义: 悲 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 的行动 的模 仿;它 的媒介是语 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 的各 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 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 叙述法 ;借 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 斯 。 按照这种观点,既然是人类模仿的天性创造 了艺术,那么艺术 形象与它所模仿的客观对象的逼真性就 自然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 的决定性尺度 。“模仿论 ”者强调“真实 的再现 ”,强调艺术与 自然 愈像愈好、愈近愈妙。因为 只有这样才可 以产生逼真 的幻觉,才可 以使观 赏者真诚地相信、完全地投入(情境 )并被彻底地 打动 。因 此,“模仿论 ”的这种审美追求决定 了其戏剧创作必须要合乎必然 律和可然律。 所谓必然律就是指因果关系在 已定的条件下发生某种结果的 必然性;所谓可然律则是指在假定条件下发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 这也就是特别强调戏剧作 品内在 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力 图使观众 完全信服 。同时,这也进一步决定了其戏剧作 品的演出形式必然 是一种“代言体,,的结构形式(即完全 以角色 的身份来结构演 出), 从而排 除了非戏剧性 的“叙事体 ”的成分 。然而 ,一 出戏 的演 出不 可能将全部的因果关系及人物关系都用“代言体 ”的形式一一表现 “卡塔 西斯 ”,意为“净 化 ”、“宣 泄 ”。 出来 ,演 出毕竟存在 时空 的限制 ,毕竟要有叙述 的成分 。因而 ,“分 幕制”的演出结构及编剧形式就 自然地应运而生。它将事物的发 展变化过程进行精炼、浓缩、省略及 归整 ,并要求戏剧“动作、时间、 地点尽可能地统一”。所 以, 世纪所出现的、步入极端的 “三一 律 ”的创作原则,有其艺术发展 的内在必然性。 根据 以上分析,我们可 以将“模仿论 ”艺术观最为基本和重要 的艺术特征归结如下: 主张艺术对 自然的模仿; 强调艺术形象与她所反映的客观对 象的 自然形态 的逼真 性; 戏剧创作必须要符合必然律与可然律; 戏剧作品的演出形式是一种代言体、分幕制的结构形式, 强调行动、时 间、地 点的统一性; 追求使观众完全相信、彻底投入,进而产生逼真的生活幻 觉的审美原则。 当我们认清 了“模仿论 ”艺术观 的诸多艺术特征之后,我们应 对这种艺术观 的科学性作进一步的探究,体察它是否真正揭示 了 艺术与 自然关系的深刻命题。 首先,从艺术反 映 自然这个 角度来看 ,“模仿论 ”无疑是正确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