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乐钟研究-陈荃有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 自 年湖北省随县 (今随州市)曾侯 乙墓编钟出土 以来 , 青铜乐钟 这种 曾在先秦有过辉煌历史的礼乐重器 ,重新得到 社会 的重视 ,一 时之 间研 究、复制、仿制、作 曲、演奏 ,各方人才群英 荟萃,乐钟的地位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二十余年过去了,对先秦青 铜乐钟的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还远不如人意,围绕 曾侯 乙编钟及大量先秦乐钟存在 的疑 团仍有待我们进一步展开研究 。 本论文就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开题的。 回顾学术界对青铜钟类乐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间。 当时金石学兴起 ,对青铜器的研究渐成时尚。宋哲宗元祐七年 ,吕 大临编纂的 《考古图》(成书于 年 )是当时较早涉及钟类乐器 的学术著作 ,他创造性地把包括钟器在 内的青铜器作为历史资料 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其后 ,宋代又有王黼、薛尚功等人对钟类 乐器有涉,其著作 《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收录古 代乐器资料较多;而沈括的著作 《梦溪笔谈》中,则有专 门以科学 的眼光对钟器形制与发音关系的探索。宋代之后 ,金石学衰微 ,有 关古代乐器的研究著述也比较罕见 。直至清代,金石学又趋繁盛, 涉及古代乐器 的著作重又多了起来 ,其 中多数是 以青铜钟类乐器 的论述为主 。进入 世 纪之 后 ,王 国维、于 省吾、罗振 玉、容庚、唐 兰、郭沫若等一批学者的金石学著作影响颇大,特别是罗振玉的 《三代吉金文存》、容庚的 《商周彝器通考》和郭沫若的 《两周金文 辞大系图录考释》等著作,关乎古代钟类乐器的资料和研究最多, 其中有些资料和论点至今仍为学术界所引用。但是,以上著述的 考察基本限于金石、铭文领域,并未真正从乐器学或音乐学角度进 行研究。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后 ,科学发掘 出土 的钟类乐器 日多,对 钟类乐器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时代,除了金石铭文考索之外,对乐 钟最根本的认知 音乐领域 的探索开始了。 在此方面 ,以刘复先生 世纪 年代对北京故宫、天坛所藏 编钟、编磬进行测音为开端,他 的工作开创了我 国古代乐器测音研 究的先河 。 年之后则以李纯一先生的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第一分册 , 年出版 )为代表,为我国古乐器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至 年代,随着考古事业 的蓬勃发展,科学发掘 的钟类乐 器 日益引起音乐学家们 的关注,李纯一、杨荫浏等学者先后对钟器 进行过音律、名实、形制、悬法、功能方面 的研 究,但是 由于“文革 ” 的影 响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年始,黄翔鹏先生在 《音乐论 丛》第一辑和第三辑发表他的长篇论文 《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 知音 响资料与我 国音 阶发展史 问题 》(上、下 ),通过大量先秦 陶 埙、钟器的测音研究,提出了关于我 国古代音阶调式问题 的一系列 论点,并宣布发现了先秦编钟一钟双音现象,在音乐学术界引起轰 动,人们开始将 目光投 向音乐考古领域,随之而 出的曾侯 乙编钟则 将钟类乐器研究推 向高潮 。 世纪 年代 ,音乐学界 的黄 翔鹏、李 纯一、童忠 良、郑荣达、蒋 定穗、王子初、方建 军、崔 宪等 先 生对乐钟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正如黄翔鹏先生在 《曾侯 乙钟 磬铭辞乐律学研究十年进程》一文 中所提及:“即使是吸引了最大 多数研究者注意 的曾侯钟 ,也还存在着许多疏漏未及之处。”更何 况我国庞大的古代乐钟体系的研究呢 ? 鉴于此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习的基础 上 ,结合博士生阶段乐器学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等课程 的研 习,经导师陈应时教授指导帮助,决定选择此课题作为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以音乐学为主,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文化 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和成果,拟对我国古代青铜乐钟的生成、发展及 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对多年来 围绕乐钟 问题 引起 的争论进 行探讨 ,并力行提 出 自己的见解 。由于我 国青铜乐钟艺术 的博大 精深,加之本人才智及精力所局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细 ,故将全 文论述重点放在乐钟 的编列研究领域 。通过对殷商编庸直到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