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向世陵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引言  宋 明理学的走 向与流派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 自宋代 以后 ,主要表现为理学这样一 种特定 的阶段性哲学思维形态 的形成和发展 。因宋 、明两代为其 理论 的创立 、形成和发展时期 ,故又称宋 明理学 。宋 明理学是 中 国传统学术文化成熟阶段 的代表 。在从北宋 中期开始直至清初 的 年 间,在 “理学 ”这样一个总 的框架结构之下 ,出现 了众 多 的具有不 同学术特点和倾 向的理论体系 ,但从整体上来归纳 ,一 般有两派和三派之分 。 两派 的概念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 。其一是指理学作为儒学 的组成部分 ,它从传统儒学继承而来 的义理与象数之分 。理学 的 主流派无疑是义理派 。作为彻底打破 “疏不破注 ”的经学原则和 强调阐发义理 、以己意说经 的新 的学风 的倡导者 ,理学本就是义 理之学 。但是 ,理学 同时也是象数学的继承者 。被公认为理学创 始人 的 “北宋五子 ”,就包含有代表象数派 的邵雍 。事实上 ,义 理与象数二者从来不能完全割裂 。在 自觉的意义上 ,流行 的观 点 认为是朱熹首先将二派统合起来 。其实 ,这一工作早开始于朱熹 之前 ,胡宏 的性学创造就是从两派 的结合上来进行的。当然 ,结 合 的工作并不否定义理与象数两大派各有 自身独立 的生存价值 。 其二则是专指作为对传统儒学的变革 的理学而言 。这也是更 具典型意义或者默认状态下的理学 的分派 ,它的形成与义理派 内 部各 自特定 的义理间架相关 。通常所谓理学 的两派 、三派或多派 的 分实际上都是在这一意义上进行。 两派 之分 形成于 南宋 “鹅湖 之会 ”的朱 陆对 峙 。陆九渊 以 “易简工夫 ”和 “支离事业 ”对举 ,明确 了他所创心学与朱熹道 第 2 页 学 的分歧 。并 由此 回溯到北宋 ,以大程 、小程分别开 出心学和道 学 。在后来 的发展 中,王守仁继承和发展 了陆九渊 的心学理论 , 使之定型为陆王心学 ,并与程朱道学对立和论争 。但他也力 图使 二系沟 通起来 , 以心学统一道 学 。与这两大体 系相 并立 ,王廷 相 、王夫之等一批思想家继续北宋张载 以气为本 的理路又大加拓 展 ,从而形成 了第三个理论系统 气 学 。 道学 (理学 )、心学和气学 的三派之分虽然一直流行 ,但与 理学史 的实践显然又存在着差距 。理学在理学史上通称为 “性理 之学”,这在 明清时期 已由封建国家加 以认定 。 “性理”作为性命 义理或心性理气之学 的简要概括 ,较为恰 当地表述 了理学 的本质 即在心性理气 的逻辑结构之 中。而道学 、心学和气学 的三分因其 忽略了性学一系 ,而难 以概括理学发展 的全貌 。与 内地学者 以哲 学最高范畴是什么来划分流派有别 ,海外 以牟宗三为代表 的新儒 家强调心性而贬低理气 ,否定气学一派 的存在价值 ,代之 以胡宏 一刘宗周为代表 的最为 “圆整饱满 ”的 “心性合一之模型 ”,即 成另一三派 。其划分 的标准是看理学家 的本体范畴是 “即存有 即 活动 ”还是 “只存有不活动 ”。那么 ,忽视性学 的内地三派之分 与只重心性 、否定 “理学 ”和气学并从而将 心性与理气割裂开来 的港台三派之分 ,实际上都不够完善 ,而有 以偏赅全之嫌 。 回顾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我们发现 ,通常认为北宋理学 (道 学 )已分为不 同派系 的看法并不确切 。因为理学虽说是从北宋开 始 ,然北宋实际只有兴起于不 同地域 的濂学 、洛学 、关学及先天 象数学等 ,而无典型意义 的 “理学 ”,典型意义 的理学乃是 由于 后人 的概括 。而这一概括之所 以可能 ,在于其所概括 的学派 间之 同必大 于异 ,以区别于古文学 、新学 、朔学 、蜀学等 的异大于 同。从而 ,北宋 既无 “理学 ”,也就谈不上理学 的分派 ,理学 的 分派最早是从胡宏对北宋学术 的总结和他 的性学 的提 出开始 的。 作为对北宋学术 的总结 ,性学的提 出,其意义是双重 的。它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