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道教文化之谜探微-萧?父.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序 箫 父 这是一部关于道教文化及其理论洲源 的集体研究论著 ,内容 实涉及道教思想文化与道家思想文化 的许 多层面 ,既有通史 、断 代 的全局考案 ,也有专人 、专书的个案剖析 ,宏观立论 ,微观考 史 ,或纵 向以观其流变 ,或横 比以较其异 同,虽各篇视角或异 , 文风不一 ,而虚实相杂 ,经纬成篇 ,全书 隐然 自有其条贯 。书名 《众妙之 门》,既是道教及道家的核心思想的一句表征 ,也可说是 对这部集腋成裘之作中的集体智慧的某种赞誉 。 道教与道家 ,原本殊途 ,后乃 同归 。论道教 ,必溯其理论洲 源而自然涉及 《老》 《庄》 《列》 《文》思想;论道家,必观其历史发展 而只能承认其流裔渐与道教合流 ,故两者可 以合而论之 。 道家和道教思想文化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 的发展 中, 据有重 要 的地位 ,发挥过独特 的作用 ,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的建 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尽管长期以来 , 在 国内外都流行一种模糊观念 ,似乎儒家文化 即可 以代替或代表 整个 中国传统文化 ;一谈 到传统文化 ,无论褒之者 ,或贬之者 , 都注 目于儒家 。把传统文化单一化 、凝 固化 、儒家化 。这显然是 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流行这一观念,自有其形成偏见的历史根源 。 尽管传统偏见仍在起作用 , “儒热道冷 ”的局面 尚未根本转变 , 但 80 年代 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指引 下学术界的拨乱反正和破 旧立新 ,道家及道教文化 的研究不期而 第 2 页 然地有 了许多方面 的新进展 。为 了全面理解 中国传 统文化 的多元 并存 ,多维互动 的格局 ,为 了全面推进传统文化 的研 究并使之走 向世界 、走 向未来 ,当前对道家及道教文化 的研 究似应特别着力, 多方开拓 。尤其应 当从根本上破 除尊儒贬道 、即把 需家奉为正统 而把道家斥为异端 的传统文化偏见 ;对于儒 、道各家思想 的理论 价值和现代意义,更需要依马克思主义为圭臬,以现代文化 意识为 参照,重新加 以评定 。例如,对两汉学术 的朝野各家,怎样分疏 , 怎样评判 ,怎样确定评判者 的价值尺度和历史爱憎 ,就有一个对 传 统观念 的别择取 舍 问题 。有 的论 者依传统中的正统观念 ,极力 表彰 仲舒 “为儒者宗 ”的历史地位及其 “天人三策 ”的思想路 线的巨大的、积极的 “贡献”;  而同时则贬低其他以 “杂”为特点 的异端思想,对道家及原始道教更斥之为 “消极”、 “没落”、 “逆 转 ”。但也可 以另立一个评判尺度,如把秦皇、汉武的统一大业和 文化专制加 以分别评价 ,则后者可视为先秦 百家争 鸣的反动 ,而 百年之 中由宫廷政争演为 以思想罪兴两次大狱 ,一诛 吕不 集 团 , 一诛刘安集 团,都株连镇压 了大批优秀学者 ,特别使道家遭 到残 酷打击 。秦立博士 ,徒 守 旧文 ;汉代 自武帝采纳董仲舒 “独尊儒 术”的献策之后,大批儒林博士,奔竞利禄,如顾炎武所斥: “师儒 虽盛 ,而大义未明。”当时,正是道家 ,虽遭残酷打击 ,而并未掩 旗息鼓。如司马迁 ,被斥为 “论大道则先黄老而退六经 ”,身受腐 刑,打入蚕室,仍然奋力写成 《史记》这一辉煌 巨著;此外 卖 卜 为生 的严君平 ,投 阁几死 的扬雄 ,直 言遭贬 的桓谭 ,废退穷居 的 王充等卓立不苟 的道家学者 ,都在学术上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作 出了超迈儒林 的独特贡献。至于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想尔 注》、《太平 》等 的作者,更显示 了早期道教理论家的思想特色, 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这样来评两汉学术 , 自会发现跃居正 宗 的儒学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