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贫弱群体受助行为的理论分析12010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PDF

底层贫弱群体受助行为的理论分析12010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思斌 摘要:本文是针对学术界对“中国人具有消极的求助特征”观点的质疑以及当前我国社会福 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的。文章以改革中底层贫弱群体在接受救助和帮助中的典型行为 方式为对象,探讨福利意识形态及他们对问题的认知对接受帮助行为的影响。文章采用理想 型的分类方法,把贫弱群体遇到的问题分为体制改革造成的和自己造成的,把帮助分为来自 政府的帮助和非政府 (民间组织与他人)的帮助,分析了这四种情况下人们接受帮助的行为 特点,从而形成了福利意识形态-问题世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突出了受助者的福利意 识形态和对问题的理解 (问题世界)对于解释他们的接受帮助行为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这种 分析模式对于开展社会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福利意识形态 问题世界 接受帮助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1.社会工作对文化的关注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不仅直接支配着服务对象对所遇问 题及来自外部帮助的理解,而且也会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行动。如果社会工作者不能了解 和理解服务对象所认同的文化和价值,他们就不可能去选择合适的、受助者可以接受的方法 去提供有效的服务。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文化的复杂性,所以在已有的社会工作模型中一般 缺乏对文化的应有表述,即社会工作模型或者把文化因素虚拟化,或者干脆避而不谈文化的 作用。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特别是社会工作模型中,受科学主义支配的理性思维占居主导地 位,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型一般被表述为极富工具意味的、几乎可以按图索骥的理性模型。这 种对于社会工作经验的某种总结,对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于指导初学者的服务实践具有 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是,理性主义的服务模式毕竟把社会工作实践简单化了,即它把本 来十分复杂多样的社会工作过程化约为相对简单、清晰的模型。随着后现代思潮和建构主义 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学者对以往社会工作模式的反思,服务模型的理性主 义假设遭致严厉的批评,特别是来自诠释学和后现代取向观点的批评 (阮新邦,1993)。另 外,在非西方不发达社会中与弱势族群进行社会工作的实践中,那种产生于西方社会的、受 科学主义和专业主义支配的社会工作的理性模型的有效性更遇到了挑战。 这种对西方的理性主义社会工作模式的普适性的挑战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是毫无疑问, 这里包含着要重视社会 (制度)结构与文化因素对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影响。在中国发展社 会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此类问题:中国既没有社会工作的专业制度,也不是西方那样的个 人理性主义文化,而且又有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相联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再加上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于是,作为西方经典的理性主义的社会工作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以及如何向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然,西方社会工作并非理性主义的一统天下,存在主义、现象学、批判理论和后现代 理论对科学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的模式的批判表明了这一点 (Payne (佩恩),1995)。就是  本文是笔者主持的2002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 “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工作模式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立项编号是02ASH003。  在那些被认为是理性主义的社会工作模式中,也不是像自然科学所提倡的那样采取完全的 “科学的”观点,而是表现出社会工作的特点——它的工作对象是有意识的人,社会工作是 帮助人的工作,是与对方共同进行的工作。 在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中,比较能反映对社会工作给予复杂性理解的是 “人在情境中” (person-in-situation)或 “人在环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的概念。它们被认为是真正 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特殊概念和理论 (王思斌,2004:103)。“人在情境中”是心理-社会治 疗学派的基本概念,后来维塔克和特蕾西 (Whittaker andTracy)用 “人在环境中”对前一 概念进行了替代,表明个案工作对生态学视角的某种吸收 (Payne,2005)。 “人在情境中”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素:人——主要指个人内在的心理体系,环境——主 要指个人生活的社会网络及物质环境,人与环境互动——指指二者之间不断的交互影响(徐 震、林万亿,1990:122)。按照这一学派的看法,社会工作必须考虑服务对象的内在心理过 程、外在社会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们受到来自环境压力的影响,也受到内在冲突 导致的应激的影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