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政治哲学的原理意识思辨儒学引论-刘晓竹著.pdfVIP

孔子政治哲学的原理意识思辨儒学引论-刘晓竹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绪 论 (一 ) 文化或文 明的概念之所 以难 以定义 ,与现代人 的处境有关 。 伴 随着现代社会通讯技术 以及传播手段 的迅速发展 ,不但不 同文 化 、文 明之 间的界 限在消失之 中,而且文化 内部 的边界也变得模 糊 了。后者表现为一种泛文化 的趋势 ,亦 即社会生存 的各个方面 都与文化认 同的本质相勾连 。杜维 明提 出一个 “文化 中国”的概 念 ,大概他 的本意是要达 到某种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的文化意识 的 综合 ,但在我看来 ,文化是文化 ,中国是 中国,亦 即这两者之 间 的张力恰恰是 中华文 明在新 的历史条件 下 的境遇 。这个 张力究竟 将如何塑造 中华文 明的未来 ,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这个 巨大 问号 ,悬 在 历 史 与 现 实 之 间 ,正 是 思 辨 儒 学 的 问题 意 识 的来 源 。 这个 问题可 以有多种表达方式 。从近处看 ,中国文化一直是 我们赖 以生存 的精神环境 ,这个精神环境并不完全是现实社会环 境 的延伸 ,也不会必然 的随着社会 的变化而变化 。当有些人感到 跟不上现实社会 的变迁 ,感 叹人心不古 时,其实这 “感 叹”本身 就是 以这种精神环境 的存在为先在条件 的;也就是说 ,这个精神 环境仍然在记忆或某种媒介 中被维持着 ,它仍然是在场 的,并没 有在他所体验 的生活 中消失 。对于 中华政治文 明的连续性 ,钱穆 第 2 页 认为其 中有深意 。他说 : “中国历史 自有其与其他 国家 民族不 同 之特殊性 ,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 。亦可 以说 中国民族性擅长政 治 ,故能 以政治活动为其胜场 。能创建优 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 大一统之局面 ,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 直到今天 ,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 民的大 国家 ,举世莫匹, 这是 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 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因此研 究中国 史,该特别注意其政治制度之一面 。” 尽 管 人 们 可 能 对 “大 一 统 ”有不 同的观点,但钱穆所说 的现象的确是事实 ,而且是当下 的事实 。我们对 中华政治文 明进行深入其 中、超乎其上 的反思 , 实际上也就是对于 自己生存境遇的历史连续性的反思。 然而进行这一反思又是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是, 子 以及 儒学的这套东西在现代社会所面 临的困境 ;按照列文森 的说法 , 这套 东西变得与我们不相关 了 。其 实相关不相关不是孔子 的 问 题 ,而是如何解读孔子 的 问题 ,亦 即还是我们 自身境遇 中的 问 题 。在我看来 ,解读 中所发生 的最大 困难恰恰是过度熟悉与过度 陌生 :两者看似矛盾 ,但却往往并存 。陌生是说古书读得不够 , 这一点很 明确 。但另外还有一种 因熟悉而导致 的陌生 ,也值得警 惕 。英文有一个谚语 :熟稔带来轻蔑 。这好像是说 ,人本性就是 求新求异 的,老生常谈难免让人厌倦 。戈培尔说 “谎言重复一千 遍就会变成真理 ”,然而 ,假如真理被重复一千遍 ,会变成什么 呢 ?虽然不能说它会 因此变成谎 言,但恐怕它不再具有真理 的尊 严 了。重复导致疲劳 ,真理被无 限制地重复也会疲劳 。其实 ,这 个 问题从汉代开始就很严重 :为 了抵制熟稔 的疲劳 ,今 、古文两 派儒者激烈竞争 ,今文学者搞 出来公羊春秋 ,出了一些新花样 , 古文学派也搞微言大义 ,其实说穿了都是为 了要有一点新意思 , 用这新意思与那个时代挂钩 ,否则就不相关 了。何休甚至 以五行 ①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台湾东大 图书公司, 年版 ,第 页 。 第 3 页 之说牵强 附会 ,论证孔子预知刘邦将代周而有天下 ,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