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技术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 1 l 2 l N ... 光纤 l 1 l 2 l N 光 解 复 用 . . . O/E ADM E/O 光 复 用 l 1 l 2 l N . . . l 1 l 2 l N ... 光纤 传统的O-E-O放大方式:首先解复用出单根光纤中的多个信道,然后对每一个信道进行放大,最后再复用在一起在往下传输。 配置复杂、耗能多、成本倍增。 问题:能否对光直接进行放大呢? 答案: 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最终实现了对光直接放大。 光放大器的出现,可视为光纤通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4.4.1 作用 光放大器就是为解决光纤和光器件衰减问题而诞生出来的器件。 光放大器的优点: ① 能够直接放大光信号; ② 对信号格式和速率完全透明,使系统更加简单、灵活。 4.4.2 分类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Erbium Doped Fiber Amplifier)和光纤拉曼放大器RFA(Raman Fiber Amplifier)。 4.4.3 工作波段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仅适用于放大C波带和L波带光信号 拉曼放大器(RFA)的应用范围比较宽,是实现宽带光放大的主要产品。 例题: 给定一个信道间隔,如何计算一个工作波段里含有的多少个工作波长? 4.4.4 掺铒光纤放大器 EDFA出现的时间背景 6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掺杂光纤放大器,把稀土金属离子掺入到纤芯中,可以提高光增益。但是一直没有重大的技术突破。 直到1987年,EDFA才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美国ATT Bell实验室同时报道了将稀土元素铒掺入到光纤中可提供1.55μm波段的光增益,随后才开始进入商用。 1. 工作原理 EDFA是以光纤中的Er+3离子的受激辐射原理实现光放大的光放大器。 EDFA的核心部分是增益介质掺铒光纤 隔离器用于抑制反射光进入光纤 耦合器将弱光和泵浦光合并送进掺铒光纤 从泵浦发出的980nm或1480nm等波长的激光进入光纤后激励铒离子产生受激辐射,放大通过光纤的1550nm波长的光信号 铒粒子的3个能级: 基态、亚稳态、泵浦态。 在亚稳态上粒子的平均寿命时间可以达到10ms;在泵浦态,粒子在泵浦态上的寿命仅为1μs。 在光泵浦作用下,Er+3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粒子又以非辐射方式由激发态至亚稳态,在亚稳态上积累,实现粒子数反转 在光信号的感应下,亚稳态上的粒子以受激辐射的方式跃迁到基态,产生一个与感应光子完全一样的光子,从而实现光信号在掺铒光纤的光放大 在光放大过程中,亚稳态的粒子也会以自发辐射的方式跃迁到基态,自发辐射释放出的1520-1620nm范围的光子也会被放大。这种放大的自发辐射(ASE )会消耗泵浦功率并引入噪声 此动画为实现粒子数反转分布的动画:基态的电子在泵浦光的作用下被源源不断的抽运到泵浦态,泵浦态的电子以非辐射的形式跃迁到亚稳态。 此动画为实现光放大过程的动画:亚稳态上的反转分布粒子在信号光的感应下跃迁到基态上,释放出一模一样的大量光子,从而实现光放大。 此动画是直接光放大工作原理的动画:无需转换为电信号、通过一段特种光纤直接进行光放大、可以同时放大多个信道、装置简单(只需几个无源器件和低速电子元件)。 2 工作特性 (1)增益与输出功率 增益表示光放大器的放大能力。定义为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输出功率等于输入功率加增益。 ②工作原理 光是在顶部p-DBR和底部n-DBR镜面层之间进行反射,形成一个垂直腔体。 光纵模间隔公式: 式中,L为激光器的谐振腔长度; n是折射率; λ为波长。 L短,Δλ很大,容易实现单纵模工作。 ③ 工作特性 1、需要的阈值驱动电流小(<1mA); 2、发光效率高(可达50%); 3、光束呈圆对称形状,跟光纤耦合变得容易; 4、体积小,使其制造工艺简单、焊接、封装容易; (4)量子阱激光器 MQW LD (Multi Quantum Well Laser Diode) 有源层的厚度非常薄(约为5~10nm),出现了“量子效应”,发生粒子数反转的速度非常快。 ①基本结构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