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代诗歌阅读.pptVIP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代诗歌阅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代诗歌阅读

古诗词鉴赏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 蔡荔敏 中考诗词鉴赏考点要求 1.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诗歌意境和情感 。 2.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词语的锤炼。 3.理解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观美景,猜诗句(抢答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诗词鉴赏 描绘画面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注意步骤: 1.找出描写到的主要景物: 山、烟、日、城 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 山(重叠);烟:(长);日(落);城(孤) 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描述出来: 山:崇山峻岭。 烟:炊烟袅袅。日:夕阳西下。 城:一座孤城。 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绵延不绝的山峰中,一缕炊烟袅袅升起,远方的夕阳将要落下,一座孤城紧闭着城门,在一片空旷中,显得格外荒凉。 1.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清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视野特别开阔。 示例: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2.用自己的话,描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展示的画面。   古诗词鉴赏 关键词的欣赏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类的 (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一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例一: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欣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的妙处。 第一步,指出该字“阔” ,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阔 字用得好,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 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答题步骤: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涨”字有何妙用? 示例:“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示例: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一种朦胧、凄迷氛围。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小试牛刀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犹”表现出什么情感?   示例:“犹”是还的意思,生动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两句中的“聚”和“怒”用得好,好在哪里? 示例: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古诗词鉴赏 表现手法 用典 用 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形象、使之含蓄典雅,或增加意境的内涵与深度 。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