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上的数学模型.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 科學上的數學模型 摘要 在他著名的論文—數學的非推理影響最後提到: 數學語言在物理公式上適切的表達是我們無法了解也無法體晤(辦到)的。 諾貝爾得主Eugene Wigner(1960)簡單地說到了解數學模型的重要性及它不只有助於科學。雖然科學與數學之間有很明顯的區別,但數學真理的建立,來自於科學經驗證據所產生的公理影響,如此的糾結,以至於很難辨認出一篇文章到底屬於科學或數學,或是誰是科學家誰是數學家。泰勒Thales(624 – 546 BCE)一般被認為是科學與數學的先趨及最著名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歐幾里德雖是數學家但在科學上也有很大成就,如歐幾里德將一套幾何系統公理化,也利用這套幾何系統來處理光學;畢達哥拉斯在他的數字與天文學理論下完成他的聲音分析。 據畢達哥拉斯所述,數字是實體的根本要素。…以數學比例和方法(工具)(平均數)表達的協調,是宇宙的控制力量。…這一連串的訓練提供了了解這個宇宙的本質的方法。(Gouk,1988) 數學和科學 從最開始,數學和科學思想就被編制在一起。Sharper和更多模型的不同處在他們的認識論之間既不否認歷史的永久不變也不假設他的範圍。Feynman(1965)同意畢達哥拉斯的說法,發現數學在處理複雜情況下的大量數字時竟是那樣的自然,如遺傳學就需用到平均數和比率。數學需要的不只是很多個體和大的科學量尺的應用,還有一些基本的定理。Feynman在一個評論中再次重述伽利略的原始想法,他強調: 如果你想學習自然,欣賞自然,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是絕對必要的。大自然只用一種形式—數學來提供她的資訊。…世界上所有具高度智慧的論證將無法傳達給不懂數學的人。 伽利略觀察不同物質如何在重力場中掉落,並將結果做了可能的描述:物體在重力的影響下會朝地面愈來愈快掉落,而且無論質量為何,掉落的路徑都會相同。他用一種很輕鬆的口語來反駁當時一般大眾所認為的愈重物落下愈快,他推論道,將重物和輕物繫在一起,倘若愈重物掉落愈快,則會有兩個同樣的邏輯,一是較重物已是此合成物的一部分,合成物應該會掉落的更快;一是一起掉落時較重物應該會先著地,較輕物會被拖在後頭,且結果將是介於兩物在獨立狀態掉落時的中間運動。一個理論在推測時產生了矛盾就不會是正確的。 宇宙不會自我矛盾,它是一致的,是符合邏輯分析的,若不能證明這個假設就提出反證。最好是能證明亞里斯多德定理的不完全,於是需要找出這個合成體的一些規律。伽利略依經驗做了以下的研究: 時間(t): 0 1 2 3 4 5 (單位時間) 落下距離(s): 0 5 20 45 80 125 (單位距離) 這是盡可能精密的測量,數學模型是將數字發展的理論應用到呈現出量的數字,在這個例子中從數字的模組中證明加速度不變及一個關於落下距離與時間的方程式。 t: 0 1 2 3 4 5 s: 0 5 20 45 80 125 第一個不同(速率) 5 15 25 35 45 第二個不同(加速度) 10 10 10 10 使用數學運算於是顯出它的規律性,因而得到s=。這個結果再次說明了地表加速度受重力的影響,無論落物質量為何都不會變。伽利略在The Assayer 提到:若沒先學習理解宇宙所寫的語言和顯現特徵,就無法了解宇宙。宇宙用數學的語言寫成…單獨的字(符號)不能被了解。 Wigner(1960)評論: 伽利略的規律是大量規律的模型…古典力學…在位置的知識的基礎上給予位置座標,實存世界中無法顯現現有的位置和個體的速率。 這個點是呈現在自然定律下的宇宙規律,不屬於直接觀察但它的數學化來自於這些觀察。 藉這伽利略的成就牛頓也發展出一套適用於天體、地球的重力理論,可以一方程式來表示(F表重力,m1、 m2表兩個物體質量): 從這裡可以顯見’質量愈大,重力愈大’。藉由使用數學定理詳細說明了推測的狀態,用精確的測試來區分它的功能及繼續在已知的觀察上測試它,之後再引出公式。這個已知的觀察讓牛頓提出他的重力理論只得到4﹪的準確率支持這個理論,但在那之後有更低的準確率。沒有數學模型所不能精確預測的狀況。 再者,數學模型是牛頓所說唯一符合重力的描述,但它無法看出重力的物理過程。牛頓說「Hypothesis non fingo」(我假裝沒有假設)且這個理論無法提供機械結構。再者他不認為有必要去證明,這個方程式已說明全部,在某種意義上數學不是物理(學)的一個模型但是是這個物理(學)。Manuel(1968)引用Herivel(1965)的筆記中De Mo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