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监管中的几个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网络监管中的几个特点   摘 要:近几年,网络舆情和监管方面的话题层出不穷,对于网络舆情和监管方面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网络与其他媒体有很多区别,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特点,本文从网络监管的视角来分析它的几个特点。   关键词:网络;监管;特点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10-0044-02   近几年,网络舆情和监管方面的话题层出不穷,对于网络舆情和监管方面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网络与其他媒体有很多区别,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特点,以下从网络监管的视角来看看它的几个特点:   一、网络的政治性   技术中性论认为,网络没有政治性。但是技术的设计、建构、使用与目的不可分割,目的与主体不可分割,主体与价值不可分割,因而技术必然负荷价值。[1] (P286)从这一系列的逻辑推理看得出,网络是必然负荷价值,承载政治的。   二、对权威的制衡   网络参政是个新兴事物。   美国法律中有个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法官只能做做解释法律、引导庭审之类的服务工作。好处有几点:保证每个案件裁断符合大众的道德观;避免法律人士凭着专业优势玩弄法律条文;对抗失去民心的恶法。   为了防止公共政策被精英“垄断”或被特殊利益集团(阶层)“劫持”,吸取民智不能忽略普通民众的输入。而网络参政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陪审团”的角色。   三、社会减压阀   民众通过网络将情感宣泄出来,网络可以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人民论坛杂志社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开展了“什么是社会最有效的‘减压阀’的问卷调查,当问及“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您认为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最大”时,72.6%的受访者选择“减压阀”(如网络、传统媒体、公民组织、信访等渠道),仅有12.6% 的受访者选择“灭火器”(如武警、公安等专政工具)。由此可见,大多数民众认可“减压阀”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67.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最有减压效果。将近七成的公众肯定了网络在减压方面的作用,说明网络在表达民意、传达民情方面的重大作用。在云南“躲猫猫”、河南灵宝跨省追捕、杭州飙车案等一系列事件中,网络舆论对事件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草根网民聚合而成的强大力量得以体现,亿万网民成功实现了意见表达、政治参与。[2] (P17)   四、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的形象化解释。   蝴蝶效应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 年提出来的。1963 年的一次试验中,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 0.506 取出,提高精度到 0.506 127 再送回。而当他到咖啡馆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却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再次验算发现计算机并没有毛病。   2008 年 9 月,四川部分柑橘产区橘子生蛆,到了 10月下旬,一条提醒人们不要吃橘子的消息通过手机短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广泛传播,造成当年柑橘严重滞销。2011 年 3 月日本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浙江某数码公司员工在 QQ 群上发布消息称核辐射已经影响到中国,而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此消息被广泛转发,造成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与抢盐风波。   网络能创造蝴蝶效应。一条小小的微信,经过网络不断地被转发,也能掀起一场舆论风暴。   五、群体极化效应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卡斯?H?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3] (P50-51)   比如说在经过讨论后,原本温和的女性主义者会变成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原本就抱有种族偏见的人表现出更强烈的种族偏见,原本就有排外意识的人暴露出更严重的排外倾向。例如中国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红卫兵等都是群体极化的表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民基本是都不认识,天南地北,但他们所具有的唯一共性――同样的热情(或关注三农问题,或关注教育问题,或关注腐败问题等)足以使他们走到一起。由于政治利益的表达和诉求更加自由,在网络空间原本广为分散的个体会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一特别事务共同关往而迅即发出“群体”的声音。   中国网络舆论主体表现出来的群体极化倾向主要有两个: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网络民族主义在与日本有关的话题讨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并且十分强烈,网络舆论主体表现出充分的群体极化倾向。在涉及日本首

文档评论(0)

changjiali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