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技术总论.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总论前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本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与临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岗位相对接,决定了将来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应具有的知识与职业能力。目录0204技术应用原则小结课程简介010305图像处理技术发展历程0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其研究内容延迟符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利用多种专门成像机制,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以影像方式提供医学诊疗依据的学科,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技术。研究内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体位、模拟和数字X线技术、X线造影检查技术、照片影像处理和打印技术、CT技术、磁共振成检查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评价及管理、超声检查技术及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研究成像方法的学科,研究在成像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成像手段,克服不利因素,使被检者以最小的代价(痛苦、辐射损伤、费用、时间),最大限度地提取真实的人体解剖结构、病理、生理生化(指功能成)信息,得到符合临床诊疗要求的影像。0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历程延迟符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历程0302040501X线摄影超声检查造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01X线摄影的发展X线摄影的发展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做真空管高压放电实验时,发现了一种肉眼看不见、但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能使某些物质发出荧光和使胶片感光的新型射线,即X射线,简称为X线。X线摄影的发展X线摄影的发展189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X线管。20世纪10~20年代,出现了常规X线机。X线摄影的发展X线摄影的发展X线摄影的发展X线摄影的发展1918年最早一代的移动X线设备 X线摄影的发展早期的床旁X线检查 X线摄影的发展1941年护士正在操作床旁X线设备 X线摄影的发展1920年左右的X线检查 X线摄影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为了迎合儿童的特点,技术人员在线设备上加装了木马 X线摄影的发展自幼开始的熏陶,甚至已经让X线成为人们健康理念的一部分 X线摄影的发展1956年的选美比赛中,选手们甚至拍摄了X线片,以展示她们标准的身材 X线摄影的发展20世纪初的技术人员防护设备 X线摄影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X线影像增强器的出现,使诊断X线机的性能和应用范围有了一个新的发展。与此同期,尽管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影像技术,如B型超声、红外热像、纤维光学内窥镜等,但X线成像设备仍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X线摄影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末期,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称为影像设备学。X线摄影的发展 计算机X线摄影(CR)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数字式成像设备。CR具有减少曝光量和宽容度大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可作为数字化图像纳入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X线摄影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X线实时高分辨力平板型探测器(FPD)的发明,数字X线成像(DR)设备逐步兴起,并逐步推广。X线摄影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CD和DR得到广泛应用,X线摄影进入了全面数字化时代。 ?X线摄影的发展 X线成像技术的巨变X线摄影的发展 X线成像技术的巨变X线摄影的发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news/255/DSA由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组首先研制成功,于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于世。DSA具有微创、实时成像、对比分辨力高、安全、简便等特点。X线摄影的发展 头颈部 DSA02造影技术的发展造影技术的发展普通X线摄影技术对于那些X线吸收差异比较大的组织和器官来说意义很大但对于天然对比较小的组织结构,普通X线摄影难以显示。可利用引人对比剂来提高组织之间的对比的方法,应用于临床。造影技术的发展胃肠道造影检查始于1898年,开始使用的是硝酸铋,由于副作用比较大,后来于1910年改用硫酸钡。1912年气体被应用于脑部造影,之后又被应用于腹腔、关节等部位,后来CT技术广泛应用,气体造影检查已淘汰。造影技术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初,碘制剂开始用于造影检查。早期的无机碘制剂毒副作用大,有机碘制剂减少了毒副作用。20世纪60年代,开发出了非离子型对比剂,使对比剂的毒副作用大大减小。目前心血管造影检查几乎全部都是非离子型对比剂。03计算机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 CT是Hounsfield 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的。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通过探测器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X线模/数转换器计算机人体光/电转换器数/模转换器探测器CT成像基本原理计算机体层成像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

文档评论(0)

锦绣中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